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像是这次,王安石暂时获得胜利,司马光被被压制在高官以外,韩琦的权力被局限在大名府,欧阳修直接退休回家,剩下能叫得出来名字的,只剩下一个文彦博。
可王安石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因为还有一群在宋朝说什么都无过的谏臣,他们是和韩琦他们合拍的政治搭档,所以和王安石也是站在对立面。
唉,我说得都累了,王安石到底是以什么样钢铁的心推行变法啊,这一个个能叫得出名的大佬都没有站队他。】
可不是嘛,剩下的那些所谓和他站在一块的,不是什么奸邪就是遗臭万年的臣子,苏辙倒是有自己的主张,但他官真不大啊,还有个老大哥在一边反复横跳,时不时还得捞一把。
【当时,韩琦他们倒了以后,出现一个叫人十分挫败的观点。
在变法之前,韩琦、司马光等人都是当世有名的君子,难道变法一出现,突然间一个都不例外的变成奸邪了吗?
是不是并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其它导致的呢
这个反问差点把宋神宗燃起来的精气神给熄灭,不过这很显然是个诡辩。
君子和政治能力从来都不挂钩,政治上的‘奸邪’从来都不代表不是生活上的‘君子’。
再说啦,党争这玩意本身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输的那一方自然得消停点,难道每一次弱势一点的都得被冠上奸邪的名头吗?】
政治和生活本来就得分开,真要是当时的君子想要在政坛摸爬打滚,不是被当成吉祥物,那就是有人罩着随便说,否则还想要出淤泥而不染?
白日做梦来得更加快。
宋神宗之前也是着相了,一直在纠结韩琦等人的名声和风评,可政治要是都是君子的话,那庆历新政的范仲淹早就成功了,那可是被誉为君子党。
用奸邪君子本就是故意混淆他的感受,动摇他的决心。
但他没资格去责怪任何人,他们都有各自的立场,说到底,做决定的是他,是他对变法,对介甫不坚定。
【短短时间内保守派都相继被贬出京城,明面上看是改革派获得阶段性的胜利,但真的如此吗?
其实在这里已经把祸根埋下,再好的法令最终都要推到地方实行,后来变法的实行全部变了味道,很难能说和这些人没关系。
或许会有人说他们才多少人啊,可要知道的是,韩琦和司马光这些人在当时官场的名声,‘榜样力量’啊。
再直白点,官官相护不会因为人家贬出京城就停止。
当然,也有改革派这边良莠不齐的缘故。】
【接下来的变法继续进行,但这一段基本上不被人重视,可细细分析熙宁办法,它每一阶段都有它的用意。
熙宁三年王安石被提到百官之首的丞相位,他第一件事便是对科举动手,这里我还挺赞成,他把吟诗作对这些抛出去,着重经义、论、策,显然是为了改变宋朝的官场意识。
无论什么时候都说王安石变法很着急,可有都能明白他为什么着急,不得不加快速度。
宋朝周边从来都不安分,可一群君子做官做的把兵家当作凶器,这一点无法否认,无论是王安石变法前还是变法后,这群君子都能做出把国土王安石,还有宋哲宗吐血打回来的国土送出去。
他不着急不行啊,宋朝就跟别人嘴边的肥肉一样。
再就是宋朝官场环境很宽松,比如司马光他们居然活着的事情,换做商鞅,怕是早把人砍了,还在那唧唧歪歪。】
听得出来天幕的不满了。
赵匡胤无奈的叹了声气,要是皇帝坚定还好,不坚定的话,王安石的路会走得非常辛苦,心会非常累。
他都能预见到他日后的悲哀和被背叛。
【而且还有个随时都可能变卦的宋神宗,难道他不知道他太着急嘛,可是他没有时间。
“……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
改革科举和改良课本,意味着王安石基本上是和现有的官员全部割裂和宣战,培养出来的官员自然是和司马光他们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也能初步理解,王安石和反对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有多重,王安石要改革必须所有人跟上他的步调,统一思想。】
其实,不单单是和反对派,不要忘记,王安石手底下的变法派同样是一套科举班子出来却是愿意干这个活儿的。
以前那些免疫的家庭也要交助役钱,只不过根据家产来决定。
只不过免役法也有争议的地方,免役钱和助役钱随着夏秋税收一块交,还得多交20%的钱用来防备灾害、战争。
很明显,王安石在得罪人的这条路上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是社会越有钱有权得罪的越狠。
不过能理解,他要抓钱,百姓兜里能有几个钱啊,可不得从大户身上抠嘛。】
百姓听着觉得还行,但想到要交税又头大,各式各样的税真的叫他们负担很大。
当皇帝的想的就多了些,自古士大夫阶层都有种澳性,或者说是自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王安石的法令显然是把他们和眼里的泥腿子摆放在一个阶层,钱可能都是小事,问题是这份特权的消失,让他们认为有辱身份。
凭什么叫那些泥腿子和他们一样的待遇啊?
【特权阶级自然不愿意,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率先开口的,居然是苏轼和苏辙这一对刚刚进入特权阶层的兄弟俩,更是说出来经典言论。】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都萌生出不妙,能被天幕用这样的语气说出来,所谓的经典言论肯定不会是好话。
【首先是苏辙,“役人之不可不用乡户,犹官吏之不可不用士人”。
唉…我都不想反驳他,真要是这般的话,那宋朝干嘛还大力推崇科举啊,直接还用九品中正不是更加符合这句话嘛。
再就是大苏了,他说得更加深情并茂,反正就是叫人生烦的“役人必须用乡户,就像是吃穿住行一般自古有规矩”,“士大夫要交友、四处当官,得有自己的娱乐,那些乡户如何能相提并论”……
反正是很叫人烦恼,想要把人暴打一顿的话。
不过,两个人名声没和其他人那般臭,第一是苏轼文豪的身份,第二嘛,后来的十几年里沉沉浮浮、颠沛流离,再也不是一开始一知半解的小屁孩。
现在这会儿两兄弟,对于士大夫的生活一知半解,对于百姓的辛苦同样没有同理。
说到底,还是我会溺爱。】
苏轼苏辙:脸都要绿了。
不过两人不是不知好歹的人,刚刚的话确实很欠揍。
【免役法的推行很谨慎,王安石决定只在京城附近推行试点,等一年以后看看成效再说,然后,反对派又开始了。
这次出场的是庆历新政硕果仅存的文彦博,我…每次提到这两次变法的人和事,都有种物是人非的割裂感,谁能想到几十年前,现在的反对派都是改革派呢?】
虽然革得不太一样。
还活着的几个同样唏嘘,可不是嘛,只不过,那次给他们的打击和教训太重,从意气风发到适应官场,也就那么几年时间,现在回望过去,都不敢认自己。
【文彦博开始不那么强硬,温和的找宋神宗谈心,现在看不出效果,可是几年时间后,宋神宗会被他谈得崩溃。
回到现在得免役法,文彦博劝说还是那一套,祖宗法令俱在,擅自变法小心失去人心。
宋神宗却是觉得自己抓住了文彦博的漏处,也问出他心中一直以来的憋屈和不平。
“更改法令确实会叫士大夫愤怒,可是百姓有什么不方便的吗?”
儒家的民贵君轻,百姓面前皇帝都得退居,满朝孔孟之徒的士大夫,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宋神宗以为抓住了文彦博的肋骨,可接下来文彦博的一句话,却是撕开了最为丑陋的面目。
他看着宋神宗像是看着不懂事的孩子,觉得神宗果然是没有经历过皇帝教育的野生皇帝。
“官家,您要明白,您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是和百姓。”
……
宋朝士大夫引以为傲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这里成为一个笑话,也叫备受推崇的儒家文化变了味道。
这就是他们的想法,士大夫高高在上,士大夫治理天下,士大夫权益优先
其实,宋朝完全可以放过孔老夫子他们,弄出来一个士大夫家,何必叫别人跟着你背锅呢?】
天幕的轻笑像是巴掌一扇扇的打在士大夫脸上,可他们无法辩驳,因为宋朝就是如此,士大夫就是高贵。
赵匡胤闭上眼睛,错了,都错了。
他作为江山的最大权力者,明白一些阶层的必须性,可是一个臣子,居然堂而皇之和皇帝谈论百姓不重要的问题,这恰恰证明,王安石变法的迫切性。
孔老夫子:你们这群混账玩意怎么好意思打着我的招牌啊?得亏我血厚,后人眼不瞎,不然得被你们这群人拖累死。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