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嬴政正在召见吏部尚书冯毋择。
嬴政道:“冯卿,太子刚刚来报,汉中府全境已定,太子使用内务司和太子府班底暂时组建行政班底,推行新政。
但内务司毕竟是内官,太子也迟早要回来,吏部还是要负起责任的。”
冯毋择无奈道:“陛下呀,我老秦官员本来就不多,能安排都安排了。
现在是真的缺人呀,现在就连眉县县令都是新秦人担任。
汉中府面积不小,就算启用新秦人,吏部能安排的官员依旧不足呐。”
嬴政现在深切的体会到,大秦这一年太顺,发展太快,但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才选拔制度,会限制扩张的进程。
“吏部的情况,朕知道了,吏部先安排,缺少的官员朕来想办法,先下去吧。”
冯毋择退下后,嬴政立刻让人将新任翰林学士张岱召进宫中。
张岱行礼完毕,嬴政哈哈大笑:“张卿在翰林院待的可顺心?”
“挺顺的~但臣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陛下允诺。”
“哦,何事?”
“臣也希望能在翰林院佩剑,这样臣与诸位前辈再有争论时,就不会太吃亏。”
嬴政笑道:“大秦的官员朕一向一视同仁,只要达到佩剑品级,你是翰林学士,这个问题还用问吗?”
张岱笑道:“多谢陛下!”
“?G,你先别急谢,都这么多天了,顾先生可有来信?”
张岱苦笑道:“陛下,这才半个月呐,昆山距离西安千里之外,这会怎么可能有消息。
不过…不过我最近听说顾老弟在昆山担任乡官…”
“乡官?”
“明廷在江南也设立了乡官?”
“明廷自然不可能设立乡官,但顾老弟应该是已经当官了,最近关中乡官又闹的沸沸扬扬,所以消息传歪了。”
“既然顾先生现在暂时入不了秦,朕也不能让你每天在翰林院闲着,你就给给朕推荐一批能臣!”
“一批?”
“怎么?石公先生的大名朕在西安都如雷贯耳,拉几个入秦为官还不简单?”
“让他们做官当然容易,但是这里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的!朕不可能禁止其他官员佩剑,但单独禁止你一人还是可以的!”
“扼…,好吧,臣尽力而为。”
“朕不是让你尽力而为,朕是很急!先生可明白?”
两天过去了。
张岱果然送了一份名单,里面有来陕游历的士子也有陕西本地人士。
名单内的人,普遍功名不高。
嬴政大喜过望,朕要的就是功名不高之人!
嬴政立刻在西殿设宴招待诸位士子。
秦国在关中立足也不算太短,此时能来陕游历的士子,目的不言而喻,双方一拍即合,众人欣然赴宴。
一人一案,颇具古风,简直太对这帮士子的口味了。
众人又从石公先生处得知,当今秦君确实是始皇帝本尊,内心更加期待!
宴会在“佩服佩服”、“不敢当不敢当”等语气助词中开始。
众士子发现,始皇帝身边有一名类似“起居官”的人正在记录宴会发生的一切。
众人明白接下来的发言很有可能影响他们日后官职大小。
众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对待。
酒过三巡后,嬴政进入正题。
“诸位都是明白人,朕就不说什么废话了,大秦的出现必然是要结束乱世的!
而大秦目前最缺的正是像诸位这样的人才,朕欲改革科举弊端,谁有良策,尽可道来,政不失部堂高位!”
众人心中咯噔一下,部堂级高位呀!目前秦国六部正部级高官虽然都已满额,可有几个部的侍郎之位,一直空缺。
始皇帝莫不是打算…
宜兴陈贞慧首先道:“陛下有意改革科举,对天下读书人而言是第一善政!
草民以为科举之弊,症在八股,文章的好坏,不应该被限定在特定的格式内。
如石公先生,小品文堪称天下第一!可如此大才,竟然无法通过明廷乡试,真是讽刺。
大秦应废除八股,通全类而定之,只要文章好,不必在乎什么文体!”
陈贞慧讲完,嬴政缓缓的点点头,左手手指在案上轻敲两下,旁边的“起居官”在陈贞慧的名字后面写上:“乙文”二字。
明南直隶贵池人吴应箕道:“科举之道看似在士,实则在民。
天下明事理的人多了,治理起来自然轻松,要想让天下人明事理,就要让他们多读书。
草民建议大秦改革科举弊端的同时,应该加强幼学教育,争取每户百姓都能有一个识字的人。
如此一来,配合秦国的乡官制度,大秦的政策就能准确无误的传达到每一个百姓耳中。”
嬴政依旧点点头,右手轻点案上一下。“起居官”在吴应箕名字后面写上:“甲民”二字。
衡阳王参之道:“科举之道,在政不在文!
科举发展千年,虽中间有些许改动,但现在弊端已显,天下士子竟相空谈,以声誉相高,此气有汉季处士召祸之象也。文章道丧,不十年而见矣。
科举的目的就是为朝廷选拔官员,文章的好坏不能成为选拔官吏的唯一标准。
秦国欲改革科举,应寻得一法辅助科举,二者结合共同为秦国选拔合适的人才。”
嬴政问道:“先生以为应以用何法辅助?”
“草民才疏学浅,只知其症,不知其策。”
“先生言,当今天下士风不正,先生以为这是何原因造成?”嬴政继续问道。
“草民以为是天下人误解了阳明先生的心学所致。
世人皆知阳明先生主张‘心既理也’,可世人不向自己内心求索,而是将心中的欲望外放!
阳明先生主张人们知道了心中的‘理’就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
只是知道,但是并不能践行,不能指导实践的道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理’,阳明先生谓之曰: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世人或有意或无意曲解阳明先生之道,竟用阳明心学为自己的‘放心’做理论依据,若先生泉下有知,岂不痛栽?”
嬴政深有体会,自从来到这里,嬴政就发现这里的风气不如大秦甚矣!
嬴政两手同时轻敲案上一下。“起居官”在王参之的名字后面写上:“甲政”二字。
宴会结束后,嬴政看完临场考核结果,对这个世界的人才结构升起一丝担忧。
就这还都是从科举底层中选拔的人才,“以文治国者”竟然高达四成!
不敢想象中了举人的读书人是怎样一番模样。
嬴政向身边内务司书记道:“将这四成人安排到礼部和翰林院,其他人的名单交给吏部。”
宴会结束后,众士子准备出宫回驿馆等待消息,这时内务司官员在人群道:“请问诸位先生,哪位是立三先生。”(王参之字立三)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