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费稍首先说:“这我知道,这是王书记的八大政绩工程中最大亮点啊……我想写一篇《江北雕塑城》的……”
牛缺草笑着说:“可惜啦,‘江北雕塑城,全都蒙灰尘’了……”
在县一中时候,牛缺草就知道,“沭河整治纪念碑”雕塑塑着面朝三个方向的马头,民间称之为“三匹马”雕塑。
根据某些县情,好事者编歌谣说——
三匹马,无方向:
一匹京城去告状,
一匹省城去要账,
一匹下乡去扫荡。
《沂北县志》记载:“邑民性刁钻,擅诉讼、歌谣。”
民间文人幽默地说,沂北告状风,每年都要刮两次,次数虽不多,但是,每次刮的时间比较长:一次刮半年!
王佳仁治下的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沂北,风力每天都是六到七级,有时阵风八到九级……
夏秋季提留征购期间,达到十级,短时阵风达到十二级……
“扫荡”指的是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到农户门上征收提留款、计划生育发没款……搞得干群关系非常紧张。
一次,村里来了拍电视的,“匪兵甲”和“匪兵乙”二人内急,来到男厕所,被农民张大爷看到了,说:“你们打过来啦……我儿子刚刚被‘小分队’抓去了……我带你们去抓村长!”
令人万分惋惜的是,张大爷的父亲当年为掩护八路军首长和村干部壮烈牺牲……
“要账”是什么意思呢?
此时,见冯杈也提到这件事,牛缺草便发问。
冯杈说,沂北是省定贫困县,一年有六个月的工资是省里定补才得以发放的。
王书记去省里要账,说来也可怜啊。
王书记说过:“我年过半百的人啊,在省城里,等一上午,才见到处长……那处长,和我儿子年龄一般大……他坐着,我站着,就像老子教训儿子一样数落我——
“‘怎么又是你啊,老王啊!你穷坑难填哪……回去吧,钱还没有到账呢……见到你我就头疼……’”
雕塑《虞姬像》,造型很美,少女虞姬一手挎着装满鲜花的花篮,一手作伸展状;再加上右扭转身姿,很有动感。
这座雕塑坐落在城区十字路口,鉴于虞姬伸展的一手指向路边县财政局,右扭转身姿面向、跨花篮的左手臂指向路边的花家巷大酒店……
鉴于王佳仁吃住在这家大酒店,来客招待定点在这家大酒店……
好事者编歌谣说——
虞姬真漂亮,
双手指方向:
取钱财政局,
消费花家巷!
王佳仁哭笑不得:三者雕塑,被黑两座!
令他震惊的是:最终,《沈括像》也未能幸免,而且来自官方——
1990年10月17日《淮水日报》“纵横谈”栏目刊载了名叫樊而复的文章:《沂北“沈括像”歧说》!
沈括在沂北期间,目睹沭河长期失修,埋塞成灾,民生维艰,为此深感痛心疾首。
后上司调走县令,命其代理县政。
沈括毅然废除扰民禁令,组织县民疏浚沭河,修“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
沈括勤政爱民,深得人心,昔入县志,今塑巨像于城内大街,永志不忘……
牛缺草也看到县委办“秀才”在《淮水日报》刊载的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没有正面回答樊而复提出的问题。
应倍感压力的《淮水日报》社领导人主动要求,沂北方面组织了不少“批驳”樊而复的文章,但是惜乎“观点鲜明、论据不力、论证失当”……
最后,冯杈说明了来意:“你们三人每人写一篇驳论,明天交给我……”
经过晚上查资料,夜来苦构思,第二天,牛缺草奋笔疾书,反复修改,写成小言论《也说“沈括像”》——
读罢樊而复《沂北“沈括像”歧说》一文(载1990年10月17日《淮水日报》),有些地方不敢苟同:
周文认为:“沂北为沈括造像,应该是一尊短衣芒鞋、手持水利图,朝气蓬勃的年轻的沈括”。
看来,周总理十二岁以前在淮安生活过,所以淮安只能塑他穿着长衫,拖着长辫的像;“淮阴市井笑韩信”,淮阴要塑他的像,也只能塑“胯下辱”的尊容了。
周文认为,让沈括“脚蹬云屐,身着紫色官服,腰悬鱼袋,手持星象图……有点不伦不类”。
我们认为:沈括是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这尊雕塑形象、凝练反映了这个内容。
雕塑与其他艺术一样,不是现实生活消极的照相式的反映,它应该而且必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语)。
作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既要对现实作精确的描写,也要表现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典型化法则也告诉我们,以生活中的某一个人物作为创作的原形而加以典型化,要对生活素材加以剪裁、调度。
“沈括像”正是基于这些原理和创作方法设计的。
周文还认为,沈括像被塑成了“派头十足、似神非神的虬髯老者”,“好像下来‘视察’的神像”,“不是我们沂北老祖宗曾经见到过的沈括”。
说说容易,做到难啊!没有录像、照片,老祖宗到底见过什么样的“沈括”呢?
“派头十足、似神非神”,显然是作者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待古人的。
再说,主观和客观统一,具体性和概括性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两个特征。
典型的艺术形象中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也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恩格斯语)。
周文对“两个特征”和“这个”一知半解,导致对“沈括像”的一知半解。
几天后,《淮水日报》“纵横谈”栏目头条刊载了牛缺草的这篇小言论,摘编了沂北县委办公室、沂北县政府办、沂北县委党校三位“秀才”每人一百多字的观点。
第一时间,冯杈在宣传部会议上说,王书记和市报老总认为牛缺草的《也说“沈括像”》言论写地不错……
第一时间,作者樊而复打来电话,对牛缺草说:“牛科长,我服了你了!”
经过打听,樊而复是沂北农机学校的一位老师。
他说,最近因为这篇文章,上上下下给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
他委屈地说,市报“纵横谈”是学术性质的,怎能和政治挂钩呢?
他不解地问:“说是实事求是,一遇到问题,怎么就不实事求是了呢……”
因为有费稍怒目在侧,有钱兵兵双耳在听,牛缺草感到,有人笔头出事,有人鸡头出事,有人嘴头出事,便说了“物竞天泽、适者生存”之类的话来安慰樊而复……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