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有一次,他应约到工农一村居民家收购木床、供桌。
主人告诉他,先前有一个收旧货的上门估过价,开了八百七十元的价钱。
小仲看过后,发现两件家具都是老古董,木床是宁波人用的老式床,供桌系明朝黄花梨云盘牙子翘头案,他便按实作价,出价四千六百元。
户主听到这个报价几乎惊呆了。
以后,中原地区的居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欲问旧货何处抛,‘小江北’收货价最高。”
“小江北”成了小仲和他的旧货调剂商店的代名词。
牛缺草深有感触地说:“说白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赚钱经济’,在这个赚钱过程中,小仲如此诚意,实属难能可贵。难怪他能不断扩大经营。”
耿银才告诉牛缺草,有时候,你要不理解小仲,就觉得他是市场经济中的“傻子”。
刚才我讲的是,同一样旧货,人家出小价钱,他出大价钱,《解放日报》的记者说是值得提倡的“诚意经商”。
还有一个是他出低价钱,人家要高价钱,他最后就给人高价钱,而且他原来的低价钱并没出错,你说是不是“傻子”?
牛缺草感兴趣地附和着说:“如果不是‘傻子’,就是‘痴呆’了……说来听听。”
耿银才见华路投机,特别高兴,说,去年暑假期间,小仲到市区嫩江路一居民家收购一旧衣柜。
按质地,小仲出价一百元,可是年逾古稀的老奶奶硬要一百五十元。
小仲正想讨价还价,此时,一位邻居悄悄地对他说:“这笔生意侬就不要赚钱,给她一百五十块钱吧。”
小仲大惑不解,细问方知——
这原本是一个美好、幸福的和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家庭,
但因户主沈某在一次争吵中丧失理智,将妻子活活勒死而锒铛入狱;
全家只剩下年仅十三岁的孩子沈旭和年迈多病的老祖母;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靠三百六十元退休金维持生计,生活十分艰难。
更为严重的是,小沈旭因家庭的破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三门主学科亮起了“红灯”。
热心的邻居和街道干部得知市希望工程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群工处正在举办“爱心助学”活动时,曾帮助小沈旭递交过申请表。
面对这严酷的现实,作为殷行街道个协为民服务小组长的小仲闻后心如刀绞,当即以一百五十元的价格收下这一赔本的旧衣柜。
晚上,小仲躺在床上难以入眠,祖孙俩的求助目光不停地在脑中闪现。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长期帮资助沈旭同学。
这想法得到了家人、区个体协会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市光中小学的热烈欢迎。
去年9月开学后的一天下午,在光中小学会议室里,仲伟超与该校的初一(2)班沈旭同学结对助学,每学期资助五百元,直到初中毕业。
小沈旭接过助学金和学习用品时感激地说:“小仲叔叔,你放心吧,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期望。”
在场的市、区个协,殷行街道和校方领导对小仲的善举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称赞沈旭同学遇上了大好人。
小沈旭没有辜负小仲的希望。
目前各科成绩已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他在信中告诉小仲叔叔——
“我受到了您仲叔叔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没有半点理由不认真读书,我要进一步加倍努力学习,用优良的成绩向仲叔叔回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沈旭家中的家电维修、物品搬运等脏活、累活,小仲都派本店人帮忙;小仲还通过工委帮教组对小沈旭父亲结对帮教,使其思想促动很大,主动配合劳改部门接受思想改造,表现突出。
据悉,政府将在近期给小沈旭父亲减刑。
这件事情在大墙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对此,个别老乡也不理解,问小仲如此花费精力、财力,到地图的是啥?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儿爱,我们的社会将变得越来越可爱。”
牛缺草越听越感兴趣,耿银才越说越激动,他说:“小仲还有更让老乡不可思议,‘傻’得冒泡的拾金不昧的故事哩。”
耿银才说,去年12月22日上午,在店里整理收购进的一只旧衣橱时,小仲发现里面藏着一只小皮箱。
打开一看,有定期存折七万三千块钱以及一些贵重物品。
由于没有地址,无法寻找失主,小仲便提着皮箱匆匆赶到殷行地区工商所,要求尽快将巨款归还失主。
根据当时收购人回忆,这只衣橱的主人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
工商所干部与小仲赶到中国工商银行查找,得知失主王某家就住在殷行地区,但还没有办理挂失手续。
他们又马上赶到失主家中。
此时失主已发现存折不见,急得瘫在椅子上双手发抖。
原来,前两天老人的女婿帮助整理刚装修的房间,征得老人同意后,把旧大衣橱处理给了旧货店,而老人也记不得里面有存单。
此时经过新闻媒体宣传后,令个别老乡惋惜不已,让更多的老乡和上海人称赞不已。
耿银才感叹地告诉牛缺草,小仲个人的名气大了,小江北旧货调剂商店的的名气越来越大。
更令老乡和上海人高看一眼的是,腰包鼓了,小仲不忘回报社会。
刚才说的和沈旭“结对助学”、和沈旭父亲“结对帮教”的事情,就是小仲的突出表现。
与此同时,每逢过年过节,他买米、沽油,为当地孤老、特困户送去温暖;
作为当地个协为民服务小组组长,他时常带队下军营、到学校、去街道尽心尽力。
去年水灾期间,他给灾区又是捐款又是捐物。
他乐于助人,不仅介绍许多人来沪打工,而且还义务为在沪经商的老乡提供信息和便利。
老乡中遇有什么难题,都喜欢找他商量,他店里的电话被称为“沂北热线”。
对待他乡人同样如此。
一个夏天的傍晚,两个温州姑娘向小仲问路,他热心给姑娘带路。
得知他们打的花完了兜里钱,小仲二话没说,掏出二十元钱给她们,并送她们上公交车。
几天后,小仲收到她们一封寄自上海铁道学院的来信,信中说——
“我们俩不知该怎么感谢您才好,只想真诚地对您说,您是我们来上海见到的的第一个好人……”
牛缺草在上海走访了不少沂北老乡和上海人,第二天晚上牛缺草给王淼、伍小亿各买了一件纪念品。
第三天上午便踏上了归途。
在公共汽车上,牛缺草打着腹稿。
很快,通讯的主标题出来了——
《“小江北”饮誉大上海》;
接着通讯的副标题也出来——
《沂北青年仲伟超在沪上旧货堆里“淘”出大名堂》;
接着三个小标题也出来——
《诚意经商,给“小江北”带来一片希望》;
《拾金不昧,使“小江北”名扬浦江两岸》:
《回报社会,让“小江北”尽展人格魅力》……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