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根据乙大锹的女儿乙桂华、当年双鹤中队一个组长范延德的儿子范大庆介绍,牛缺草、花小香了解到乙大锹组织民工、带领民工苦战的一些细节——
县里开会一回来,乙大锹就召集组里人兴奋地说:“这下可好了,扒好沂河,再也不受淹啦……我们全组几十亩洼地,得多收七八十巴斗粮食呢……这是毛主席为我们烦心的,上次扒米柴河,我们都是模范,这次可不能装孬啊!”
全组选出了十三个青壮劳力组成了河工组,公推乙大锹为组长。
乙大锹找人写了决心书,让大家在决心书上按上了手印,并且以“准备好工具,夺取大红旗”为目标进行了集体宣誓。
开工了,别人挖土用脚蹬,乙大锹双手使劲锹就下去了,而且比别人挖得又快又整齐。
乙大锹挖土的时候,先把锹在土的两边破成了一尺五寸左右厚、一尺左右阔的大泥块,然后一锹挖到底,三锹正好一车土。
至于起早睡晚,则是家常便饭。
开工第二天,鸡叫头遍,乙大锹就一声不响地起来了,在星光照耀下,推着小车上工了。
寒风扑面吹来,他感觉很冷,他就抖起精神,快跑了几步,就不觉得冷了。
当班里人发现以后赶来时候,他已经推上了三车泥。
在大家的埋怨声中,他笑笑说,日短夜长,必须起早睡晚加油干;今后,保证喊大家一起干。
一个雨后的夜晚,月亮高高挂在天空,乙大锹压低嗓子,叫醒了班里人,说:“走啊!趁着月亮地,痛痛快快地干它一场。”
班里人一声不响地一个跟着一个起来了,踏着泥泞,很快而有秩序地来到了工地。
“大锹上工了!”这消息像风一样传遍每一个角落。
双鹤中队的另一个组长范延德第一个跟了上去,接着,两个,三个,五个,十个,三十个民工都上了工。
在月夜的工地上,锹声、小车声、倒泥声、脚步声和夜里人们不敢放开嗓门的低低的呼喊声响成了一片,划破了夜空的寂静……
毛主席说过,在某产党人面前没有困难,因为他们能够克服。乙大锹遇到过困难没有呢?是怎么克服困难的呢?
当年和乙大锹并肩战斗、如今已白发苍苍、坐上轮椅的薛大华老人告诉牛缺草和花小香——
英雄也有困难时。手上生的冻疮没有完全好,再加上高强度的劳作,夜间休息时候,乙大锹常常因为手指头疼痛而醒来。
然而,睡在树下棚子里在最外边的他,望望睡在最里边的身体虚弱的薛大华,感到手指头就不那么疼痛了。
他记得头天夜里,他叫薛大华先回来休息时候,薛大华不服气地对他说:“大锹哥,这样,你就把我看孬了啊!你什么时候走,我也什么时候走!”
就这样想着,乙大锹感到这个班里没有一个人不好,也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有一次,乙大锹扭了腰,到夜里收工以后,民工们都来到他的棚子里,问长问短;上级领导听说了,也赶来看望,并且让医生专门送药来。
乙大锹表面上一一领情,可就是不听劝阻,还像以前一样拼命干。
不少人用批评的口吻来禁止他劳动,他发急地说:“挖泥时候,我就忘了疼痛,叫我蹲在棚子里白吃饭,我就疼痛死了!”
乙大锹班里的民工也学会了挖大块泥,各班也都跟着学。谁推泥多而快时,大家都互相竖起大拇指夸赞说:“要赶上乙大锹了!”
一个五十多岁姓颜的民工说:“这次,我要做个颜大锹!”
就这样,乙大锹班以十四天的飞快速度,全部完成了冬春两期工二十六天的一千二百九十一立方米的工程量。
据专家测算,乙大锹班平均每天每人是五点五立方米土,超过了立功计划。
紧紧追赶乙大锹他们的范延德等四个班,也达到了平均每天每人五立方米土。
导沂司令部、政治部在部署开展二十五万民工立功竞赛运动时,特别强调,要发现、要培养出千万个乙大锹式的民工来。
一时间,黑板报上写的、《淮海画报》和《华东画报》上登的、《淮水日报》和《江北日报》报的、打夯号子里喊的、大鼓词唱的、地方小戏演的、电影新闻放的、广播里播的,全是乙大锹。
在庆功大会上,当“十县第一、淮海闻名”的巨幅锦旗由江北导沂政治部主任高心泰亲手受给乙大锹时,全场立刻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呼起了“向乙大锹学习”的春雷般的口号……
乙大锹的女儿乙桂华、范延德的儿子范大庆、薛大华老人还回忆起了乙大锹去北京开会的细节——
“乙大锹要到北京去参加全国劳模会啦!”1950年9月初,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到双鹤乡小乙庄村。这个人口不多、过年过节时候都没有热闹过的小村庄,顿时沸腾起来了。
在村里举行的欢送会上,乙大锹含着眼泪说:“在过去,我乙大锹连乡公所都没有资格去……现在,是毛主席的天下,这一切,都是毛主席、某产党给的,我要永远跟着毛主席、某产党走!”
9月24日下午四时,全国战斗英雄会议和劳动模范会议联合举行了开幕典礼,乙大锹被选入了主席团,坐上了主席台。
会议即将开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了主席台,毛主席、宋庆某副主席先后转过身来,微笑着和乙大锹握了握手。
乙大锹兴奋急了,他想:“还有什么事能比和毛主席握手更光荣呢……”
座谈会现场有九个亲耳聆听过乙大锹讲给毛主席敬酒的故事,经过他们互相回忆,彼此补充,给牛缺草、花小香这样的印象——
1950年10月1日,共和国第一个国庆节。
有一位戴着旧军帽、粗大健壮的中年农民站在天安门国庆观礼台上,以全国劳动模范代表的身份观看了参加检阅的陆、海、空三军的雄姿。
晚上,他又和其他英雄、模范一起走进了灯火辉煌的中南海宴会厅。
大家喜气洋洋,与党和国家领导人欢聚一堂。
宴会开始以后,他激动地端起一杯酒,大步走到毛主席面前,兴奋地说——
“毛主席啊,你批准我们开新沂河,今年大见好处了!要不开这河啊,我们家乡的水,都能从屋脊翻啊……你是我们老百姓的大恩人啊!我作为劳模代表,敬你一杯酒!”
红光满面的毛主席向他微微笑着,高兴地点点头,喝下了杯中的酒。
这位向毛主席敬酒的农民,就是当时沂北“十县第一、淮海闻名”的导沂特等功臣乙大锹。
10月3日,苏联驻华大使馆举行中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座谈会。
在鸡尾酒会上,山东省劳动模范张富贵隔席望着乙大锹,亮着嗓子喊了一声:“大锹!”
一些懂中文的苏联朋友茫然不解:“怎么能把劳动工具名和人名混为一谈呢?”
当通过翻译弄清乙大锹名字是怎么回事以后,乐得他们一个个纷纷拿出笔记本请王大锹签字留念。
乙大锹用拿惯了大锹的手,慢吞吞在他们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乙大”两个字,“锹”字还是江北另一位劳动模范陈维方替他一一代写的。
苏联朋友高兴地笑了,摄影记者也留下了这一难忘的瞬间。
乙大锹心情好激动啊,一个旧中国长工的名字,居然传到外国去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