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新生代农民儿女的故事 > 第136章 八十年代昆明春城的印记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正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四季如春风光好。

    八零年十二月末,十八岁的我跟随父亲,从玉溪到达昆明,到地处昆明西郊黑林铺的团山钢铁厂顶替父亲,成为一名年轻的轧钢工人。

    这是我人生稍知世事后,第一次踏上昆明这块大地,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跨进工厂,来到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昆明。

    初到昆明,昆明对我这位生于乡村,成长在玉溪小县城的农家儿,学生娃来说,

    昆明真是太大了!太繁华了!太美丽了!太美妙了……

    同时,我又觉得昆明的一切,工厂的一切,是那么陌生,那么出乎我的意想。

    一切是那么新奇,那么令我惊讶,那么令我应接不暇,那么令我的心欲去探看,探知……

    十八岁的我,既有乡村人的耿直,又有学生娃的求知如渴,还有年轻的幼稚。

    那时,厂里人,昆明人都亲昵地叫我“小玉溪”。

    因为我是轧钢工人,每天要上八小时的班。尤其,轧钢工人的劳动强度有点大,还白班,中班,夜班地倒班工作,年轻的我常累得几乎动荡不得,常常?缩在床上,窝在宿舍。

    再者,我首次来到昆明,对昆明知之甚少。人地生疏异处惘,举目无亲世态喑。所以,刚到昆明初期,我的足迹不过是团山钢铁厂内,或是钢铁厂所在的黑林铺一带。

    地处昆明城西郊的黑林铺,这名称让人听起来,最没想象力的人都会想:这曾是一处林海茫茫的地方。

    当然,颇具想象力的人,自然会想到:武侠,黑店,幽幽小路,甚至匪帮……

    不错,这西郊一隅,大山脚下,背靠绵延不绝的大山,前迎广阔平坦的昆明坝子,是一处让人住一久便觉是好的地方。可能,匆匆路过的人会觉得,黑林铺不过就是一闪而过之处。

    不过,八十年代初呈现在我眼前的黑林铺,坐落一个又一个云南有名的大工厂。如:团山钢铁厂,云南汽车制造厂,木材厂,平板玻璃厂等等。

    据钢厂的老前辈告诉我,这一带的工厂,原是按汽车制造而规划建立的配套工厂。

    工厂是不少,不过当年,我少有机会去走走看看,也无兴趣去观摩探究。

    不过,八十年代的黑林铺,既彰显昆明市的工业集聚华彩,又呈现片片田野的美好。

    我渐渐熟悉,越来越熟悉的是黑林铺通向昆明城的七公里在当时算是平坦,光滑,顺畅的柏油马路。

    不对,不是柏油马路,而是柏油路。因为路上见不到马,也没马车行走。行驶在路上的,是一辆辆的自行车,不多见的货车。当然,这条路上行驶着7路公交车,一会儿一趟,一会儿一辆。

    7路公交车,是路上的风景,也是我观看,行走,探知昆明城的最初交通工具。

    那时,坐上公交车到昆明城,不过几分钱,几角钱。不过,坐车常常是人挤人。那时,昆明城的街道上,多是自行车与公交车,坐起来方便又便宜吧!

    黑林铺地方虽然不大,不过,有工厂之外,还有村庄。当然,公路边的些些小店,一处农贸市场,一所中学,也是黑林铺当时的标配。

    我最难忘的是黑林铺的电影院。那年代,大概是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这类现代玩艺吧,电影院门口人群熙熙,电影院里几乎满座。

    有的电影,真会一票难求。大概当地的人,当时的人,像我一样爱看电影的人太多。或是票价不过几分几角,人人看得起。

    其实,我初到昆明,或是我八十年代初对昆明的深刻印记,不仅仅是做工人也不易,不仅仅是黑林铺电影院里一场一场让我感动到泪流的电影故事;而是昆明人,昆明工厂,昆明城市里的人们,给我一种超出,高出州县上人们的印记。

    终归是大地方人见过世面,经历过世面,他们都有见识,有担当,有能力,从而显得自信,优越。

    大概是当时的社会良风吧!年青人多是积极上进,求知如渴,求学成群。在我的身边,有不少人上夜校,上这样那样的专修班,更有不少人走自学成材之路。

    钢厂里的青工,不少人给我谈毕加索,印象派。给我讲路遥,讲叶辛。当然,我就沉浸在小说里,不是巴尔扎克,就是马克吐温。当然,冯梦龙,浦松龄是我最爱。戴厚英,冯德英的作品我放在枕旁。

    那时,中老年人,似乎也热钟学习。订报买报,订杂志期刊,也是寻常人,寻常事。那年代的《滇池》,《边礓文艺》,《青年文摘》,《读者文摘》,《茶余饭后》……真是供不应求,人手有份。

    我大概受他们的熏陶或影响,大半工资都是买书买杂志。这,使我后来考上成人大学。

    那年代,昆明人给我的感觉多是热情,真诚,善良。男人聪明能干,女人时尚优美。

    当然,那时的昆明人也有江湖味的。昆明少女很美,昆明女人很会出彩,颇具都市风韵。但她们骂起人来,又声音尖厉又恶作:噪小姑娘,“小浪施”,“小骚货”,“小阿飞”,“小卖b”……

    噪大一点的女人,“浪草孩”,“老浪施”,“浪草孩”……

    当然了,她们润起(讨好)人来,那嗲嗲之声,让人骨头发酥,浑身流淌清凉。

    昆明的男人一发火,样子凶巴巴,说话大口马牙:老子鬼火绿,你个小牛日的,憨杂种,憨眯日眼呢,老子整死你……

    呵呵!我初到昆明,就得小心翼翼,不敢乱说乱走乱闯。

    八三年,我离开昆明到地处安宁的昆钢电视大学去读书,一去三年。八六年,我再回团钢厂,再回黑林铺,再回昆明。

    哦!昆明大变样!昆明大变样!

    八十年代中期,昆明像一个曾有几分姿色的女人,一改往日的自然素颜,朴实风貌,描起眉,涂上粉,抹口红,化彩妆。

    昆明仿佛像我曾经心仪的,纯洁的,素雅相宜的,既具乡土风味,又呈城市风韵的恋人,突地变化开来,突地妩媚起来,突地时尚时髦起来,甚至风骚起来,让我触目心惊,让我百感交集,让我难识庐山真面目。

    总之,离别几年后再回昆明,昆明既给我冬天的霜雾,又给我冬天的阳光。昆明让我沉痛中思索人生,让我青春的岁月,既体味爱恋的酸涩,爱恋的浪漫,又领教春城的繁华迷幻。

    昆明,坦荡地任我观览,任我奔行,任我纵横,任我感叹。

    再回昆明,昆明对我不再陌生,我的足迹,从此步入昆明城,甚至昆明市的每个角落,也可以说我踏遍了昆明当时的每处卡卡旮旮。

    再到昆明城,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处处是施工场地。

    再到昆明城,四处是“火枪,皮蛋”的年轻人。长头发,喇叭苦,口香糖。四卡收录机震天响,邓丽君歌声令人迷,达板桥的姑娘美又美,舞厅,录像厅,遛冰正风行。

    再到昆明城,我不再像当年进昆明城,是车间里的董师傅,带上我,领路我,坐上7路公交车,牵着我的手走街串巷,去他的婶婶家吃顿饭,去祥云街吃碗小锅米线,或是吃碗饺子,馄饨。

    再到昆明,我再不似当年见到春城美女就目不转晴地看,蛮是好奇与惊羡。

    春城的花我饱览了,春城的美妙城市少女,我正拥有,就是曾经让我一见便丢了魂的厂花,已经与我握手交好。

    再到昆明,我再不是当年口音夹杂着浓浓的玉溪方言,碰上女性就脸红害羞的乡下少男。

    我结束了大学教育,我骑着海口生产的崭新“春花”自行车,喷着大得得的昆明腔,带着我的恋人阿芳,一口气冲上黄土坡,冲过虹山,冲过麻园,越过小西门,跨过人民路,顺遛东部,再冲关上长坡,直达牛街庄。

    哈!没过多久,整个昆明城:人民路,东风路,正义路,金碧路,五一路,北京路,青年路,长春路,拓东路……

    昆明城许多许多的路,我走遍。光滑的水泥路,留下我轻灵的足迹,条条大道,见证我青春洋溢。

    昆明城的大街小街:祥云街,顺城街,宝善街,南屏街,圆通街……我踏遍。

    每一条街,都是喷香美味。每一条街,都是特色小吃。每一条街,都一次次印下我与朋友,与恋人的欢心惬意。

    昆明城,昆明春城,我独自逛,我与朋友逛,我与恋人逛:小西门,百货大楼,工人文化宫,景星花鸟市场,南窑火车站,邮电大楼,北京饭店……

    更有小西门书店,南屏街书店,青年路书店……书店,是我每次进昆明城必去的地方。每次,所买的书都把“马桶包”装满。

    逛了那么多地方,吃了那么多有滋有味的,甚至赏尽昆明城里的风景名胜。

    不是那时我很有钱,而是那时买东西不用花多少钱,甚至许多去处,不用花一分钱。

    去翠湖赏风光吧,单车一遛,随便走随便看,不用花钱。去大观楼赏著名长联,跨上单车,一溜烟便到,随便光观,不用一分钱。去圆通寺拜佛,去圆通山看动物,不用买门票。

    八十年代的昆明,可以让人一身轻松,毫不用顾忌囊中羞涩。骑自行车飙到西山龙门,骑自行车飙到海埂滇池岸堤,骑自行车飙到黑龙潭,金殿。或是攀山走到筇竹寺,山路弯弯,风景奇丽……

    不用门票,不用花钱,喝一杯汽水,含一支冰棍,来碗米线,谁都担得起,谁都自如地饱看龙门奇景,俯看池中睡美人。谁都可以一睹十八罗汉,祈求佛仙保佑。

    可以说,八十年代中期,在昆明生活,似春花烂漫。

    八十年代末,昆明一改往日风韵,现代风云突起。

    商品之风漫卷,全民欲步商海,倒卖倒买盛行。当然,大厦骤立,商贸风云。

    南窑火车站,清一色各种倒票之徒。绿叶大厦,各种名牌香烟倒腾火热。塘子巷,多是地下市场里诡异之人。景星街花鸟市场的茶铺里,传着各种版本的奇谈,传着神秘的小道消息,传着一夜暴富的震撼故事……

    白天鹅舞厅灯火闪烁,一台台石阶上尽是春城男男女女的时尚舞郎。大华舞厅里半小时的黑灯舞,让心迷乱而动荡。录像厅春光无限,南强街夜市人声鼎沸。春城酒楼,竞显昆明夜色的浪漫……

    八十年代末,整个昆明,商潮波涌,以至许多在工场的职工,主动或被动地下海经商,或是被改制,被下岗。城郊的农民,放下手里的锄头,去打工,去做合同工……

    我,曾经昆明人口中的小玉溪,命运让我步入商海,沉入海底。终是遗憾地被风浪荡出昆明。

    从此,我只能遥望昆明,再没踏入。

    昆明对于我,就像我曾经的恋人,我曾经的梦中情人,我曾经一见钟情的爱人。

    我印记着你的娇好,你的风韵风情,你的雨露纷纷,你的春风暖嗳,你的八十年代风貌。

    我曾经与你见过,处过,爱怨过。一切留下印记,烙上印记。

    或许几十年后再见昆明,我怕应了一句话:

    出门找不着北!

    好吧!我在玉溪,昆明的气息,我能感到。昆明的变化,我能听到。昆明的丰采,我能看到。

    时代把你,春城昆明,时代把昆明塑造得:

    更光彩了!更丰采了!

    正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题外话】:八十年代的昆明春城,我青春的记忆,抹不掉的印记。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