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先在场馆中浏览一遍,不禁有些意外。门类虽多,物种虽全,却不见花里胡哨、夺人眼球的物件,举目望去,都是原始自然质朴之物。张謇看到最后,低声道:“老子说,无名之朴,此次博览会,倒合了这道。”
接着再往参考馆逛去,走到中国的展区,所见的展品仅来自江、鄂、湘、齐、蜀、闽六省,数量并不多,场馆还相当富余。细细看去,各省所陈之物,种类各不相同,这或许便是展品不多的因由。
张謇站了一时,有点哭笑不得,自言自语道:“来得还是太少了,赚不到脸面。只看咱们通州、海门的墨核鸡脚之棉,吕四真梁的盐,都能摆上好几个展柜。岂会摆不满这展厅?”
这番评价传入一旁一位日人的耳中。这人年约三十六七岁,生得面目和善,含着笑意,用汉语道:“这位先生,可是中国通州人?或是,海门人?”
张謇抬首一看,忙作揖道:“在下张謇,表字季直,号啬翁,正是中国海门人。敢问先生如何称呼?”
此人微微一讶,颇有几分惊喜之色:“先生您就是中国的实业家,张季直先生?”
张謇未想到,自己的声名竟然传得这么远,自不免有几分高兴,欣然应道:“实业家当不得,为国家做一点事情,是应该的。”
“太好了!原来您就是张季直!”这人忙向张謇鞠躬行礼,“之前我到中国考察的时候,听叔蕴先生说起过您。”
叔蕴,说的是罗振玉。
“我是内藤湖南,幸会幸会。”
“啊,原来您就是提出‘文化中心移动说’的内藤君。久仰久仰。”
作为《万朝报》记者,兼出色的青年汉学学者,内藤湖南的名声确实很响亮。张謇自然是知道他的,但未想到,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邂逅他。
“您读过拙著?”内藤湖南有些意外。
“读过,”张謇不疾不徐地说,“您认为,中国文化是有一个‘文化中心’的,而这个中心在不断地改换移动,唐宋之前,在河陕一带;宋之后,则在江浙;到了当下,则在岭南。今后,或将移往贵国,形成‘东洋文化圈’。”
内藤湖南很是高兴,遂问:“不知季直先生以为如何?”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唐宋之后,文化中心确实是有一大变。”张謇道。
实则,张謇于内藤湖南对之后文化中心的推断不以为然,但不想在此时辩说。
内藤湖南听了却觉受用,拊掌道:“唐宋之后,不只是文化中心有一大变,其他方面亦是如此。”
“愿闻其详。”
“鄙人现在在做的一项研究,是关于历史时期变革的。我把这个论题叫做‘唐宋变革’。我以为,唐宋之际是一个分水岭。宋之后的王朝,无论是在政制、经制,还有各个社会层面,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这个说法很新鲜,也很有意思,张謇听得来劲,不觉掏出了笔记本,拿出了钢笔。
内藤湖南道:“譬如说,阶级关系变动很大。承袭魏晋南北朝,有唐一代,门阀士族地主还占据着统治地位,施行部曲佃客生产制;但到了唐宋之际,摇身一变,而为官户统治、客户佃农生产制。”
“确是如此。”张謇记好笔记,凝神看他。
“依我看来,唐代犹属中世,在这个时代里,佃户们都被一纸契约缚在土地上,从这个意义来说,他们还是农奴。宋代就不同了,已经步入近世,彼时佃户虽然存在,但他们是自由的,和地主的关系不同,彼此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平等的。”
“您说得很有道理。”
“余者,我还在找文献,尚未论证出来。”
“很期待内藤君的论证,”张謇笑着与他握手,“受益匪浅。”
9
“回首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
立在客舍的书桌前,张謇提笔写下一首七绝。有道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张謇几乎每日都要练习书法,以免书艺生疏。故此,方与内藤湖南作别,张謇便回了客舍,简单用过餐食,便练起书法来。
刚刚这首七绝,乃是李\/zhong\/堂在二十一岁,入京赶考之时所写。
东游之后,张謇时时念起朋友,但这几日,在他脑中始终萦绕不去的,却是那位签下诸多条约,尤其是《马关条约》的李\/zhong\/堂大人。
二十一岁,风华正茂,他的起点比很多人都高,哪里说得上什么往事成尘,青山沦落?
倒是青云直上,鲜花着锦,仕途越走越高,犯下的错误却益发地多,不知他如今是否还能想起早年写的这首“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
这几日,总是想起这个人,或与刚到马关时,在春帆楼暂留有关。
二层小楼,雍容大气,推开门牖即见大海。听说,楼中最有特色的吃食,便是河豚料理。可真正有胃口的人,只能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吧!
走进春帆楼,看见那与当年一样的布置——取暖的炉子,可供十六人入座的木桌,毛笔、砚台、印泥俱在。时光便仿佛回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
一边是以李\/鸿\/章、李经方、伍廷芳等清国议和团,一方是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府。
春寒犹未散去,炉火还热烘烘地暖着,却不知签下条约的清人是何心绪。
听说,在第一轮的谈判时,李\/鸿\/章试图调和,一再强调中\/日人民的友谊,又动之以情,劝说伊藤博文,应该看在同为亚洲之国的面子上,极力维持大局,永结和好,以免为欧\/洲人所侵辱。
伊藤博文却不以为意,出言质疑李\/鸿\/章未曾兑现改革中国事务的承诺。
第一轮的谈判,自然不能令双方满意。
第二轮谈判,则更令人失望。李\/鸿\/章决计不答应立刻退兵,也不答应日军占天津至山海关一带的土地。
第三轮谈判依然无果。就在双方谈判陷入僵局之时,忽然跑出一位刺客,照着李\/鸿\/章的脸就是一枪……
一时舆论哗然。为了平息事态,日\/本这一方只能做了一些所谓的“退让”,好歹把赔偿金额减下去了一亿两……
月光澄澈,穿过朱色的窗牖,照在张謇所书的七绝之上。
张謇循着月色看过去,心潮翻涌之下,吟句成篇,便换了一张宣纸,在那上面写起了行草:是谁亟续贵和篇,遗恨长留乙未年。第一游人须记取,春帆楼上马关前。
国耻,一日不敢或忘!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