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文德天下 > 第90章 平乱进行时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然而当李世民赶到的时候,明显已经错过了什么。敌袭已经略过夜袭的过程,开始向攻城发展。李世民在心里想:这是打算吞下太原这块肥肉吗?哼,也不怕胃口不够大,直接撑死了。

    夜战非常危险,无论是对于承受者,还是对于发动者来说都是如此。因为凭旗帜和乐器指挥的古代军队在夜间难以达到有效指挥。在漆黑一片的战场上,士兵们很难得到确切的消息,容易惊慌失措。

    历史上,在高加米拉之战前夜,曾有人向亚历山大建议进行夜袭,但被他否定了,连大胆著称的亚历山大都如此,可见夜战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危险有多大。训练不佳的军队即使在没有发生夜间战斗的情况下,都会溃散。

    中国古代军队就曾经多次发生夜惊,专业术语上称为“营啸”。直到太平天国,仍有严格制裁营啸始作俑者的法律。只有训练严格的军队才能在夜战中占据上风。罗马的营盘保证了其不会受到夜袭的危害。不过罗马军也很少夜袭敌军,与叙利亚王国的温泉关战斗可以算是个例外。罗马军队在夜间抄小路绕到叙利亚军队后方,击溃了对手(叙利亚军明明已经守住了那条著名的小路,可罗马人绕了另一条)。

    就已知的资料而言,长孙缘很难相信一群乌合之众会有胆量采取夜袭来发动战争,以达到目的的做法。而此时,等上城楼的李世民和长孙缘是一样的想法,这些人,胆子正够大的,是都不要命了吗?还是说,城内有内应?

    思及此,李世民连忙扫顾四周,生怕如自己猜想一般,如果城破,那后果将不是李世民所能承受的。虽然,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王者,总会登临绝顶。但是,在这个乱世,时间和时机显得那么重要,待一切尘埃落定,那么失去机会的李世民,即将背负的是乱臣贼子的罪名。

    李世民转了一圈,并没有发现可疑人物,李世民感到庆幸,幸好对方不是和自己匹敌的敌人,否则,在这个时候,要人才没有人才;要人马,没有人马。李世民根本就没有心情去与对方惺惺相惜。

    环顾四周,李世民很诧异自己没有发现自己大哥李建成的踪迹。倒是很意外的看见了大嫂郑初静和自己的父亲李渊。时间不允许,李世民知道自己崭露头角的时候到了,此战将是自己打响名头的时候。

    李世民从头到尾就没有和郑初静说上一句话,倒是先去李渊处请了兵权,李世民需要指挥军队和士兵的权利,否则,当下,又有谁能凭一人之力,敌千军万马?李世民此刻的做法,是做正确的选择。

    李世民等上城楼,扫视城外的人马。乌合之众,果然是乌合之众。人员杂乱、阵型散漫,人疲马乏、装备匮乏,简直是不堪一击。李世民相信,只要不出意外,自己能在半个时辰里,干掉这群人马。

    攻城战的战法,在军队不拥有有效的攻城武器的情况下,一般是用多架云梯强行登城;或者冲撞城门;或者在敌城下强行构筑土堆,直到土堆跟城齐平,然后士兵蜂拥登城。这些是《孙子兵法》上讲述的攻城法。这些攻城法效率很低,而且士兵伤亡大。

    如果拥有完善的攻城武器,那么攻城战将是对守城部队巨大的考验。一般的攻城武器有如下几类:最常见的是冲车。最简单的是在车上设置吊架,吊着一根首部包铁或铜的木头,以士兵来回推动,冲撞敌城城门或城墙。比较完善的形式是在车上设置人字形屋顶,防止上方矢石的撞击。

    而云梯,则是必备的,没什么可说的。没有这个东西,几十米高的城楼,可不是人能爬的上去的。至于攻城塔这种东西,这个时候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李世民乍一看见,还吃了一小惊。

    抛石机最早出现于亚述军队中,其作用原理,有西方式的利用毛发绞力或者利用重物的杠杆式抛石机,以及中国式的多人拽拉式杠杆式抛石机。就性能而论,当以重物杠杆式为最好。所以元朝引入了这种抛石机,称为回回炮。所以,当第二天长孙缘和李世民探讨的时候,长孙缘提出这种东西,李世民还为长孙缘的机智给震惊了一把。

    在装备了完善的攻城武器以后,攻城战就再也不是令攻方统帅害怕得要死的不得已的战法了。相反的,对于守方来说,城市也再不是安全的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攻城流程,有围困战、攻城战两种。

    围困战,首先逼近敌城,然后挖掘环绕整个城市的壕沟工事体系。以断绝敌城与外界的联系(对于过于巨大的城市,修建这样的工事体系是很困难的,但攻巨城一般也要出动大军,因此仍然适用)。这种体系包括壕沟、护堤和高塔,以及护堤上的弩炮。为防止敌人使用燃烧兵器焚烧土木工事,高塔跟敌城的城墙往往保持一定距离。一般这样的工事体系要修建内外两重,内层面对城内敌军,外层面对敌援军可能来袭的方向。军队在工事内驻扎,防止敌军突围,如敌援军赶到,则与之战斗。经过长期围困,迫使敌人投降或攻入城内。

    当然,这次敌袭太原城,打的是攻城战。

    攻城战,如果认为敌人的防守能力不强,或者需要赶快攻破城市,则强行攻城。这时,大量工兵挖掘伸向敌城的壕沟,工兵在护城河上游切断水源,使护城河干涸。在填平若干段护城河之后。攻城塔前进到敌城墙下;或者挖掘地道,伸展到敌城墙下,使敌城墙坍塌;或者用冲车撞击城墙或城门。在进行这种迫近作战时,由大量抛石机和弩炮提供掩护。也可以单纯依靠抛石机集中投掷石块,损坏敌方一段城墙后,士兵蜂拥登城。在此过程中,守城方也会极力破坏攻城方的攻城器械,由于攻城器械主要为木制,所以经常大量使用燃烧罐,为了不使敌方攻城武器发挥效用,常常出城门突击攻城军,对于迫近的工程机械和地道,守方可以使用地道来陷没、破坏之。

    李世民想不明白的是:这群乌合之众为什么在有这般军力的时候,选择这般不讨好的战术,简直就是自寻死路。敌方虽然攻城装备精良,但是,却遇上了李世民这般的良将,分分钟玩死他们是既定的事实。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这群人连所谓的军师都没有,而整场战役居然是有三到五个将领在指挥。不,或许不能将他们称之为将领,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半点指挥的才能,完全是已是起意,然后就来了。

    所以,来攻城的人马很快就选择撤退。只是,一般成功的撤退发生在战斗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一旦战斗开始,攻方要想全身而退就很难了。最有效的撤退方式是交替撤退法。即在离敌人最近的军队撤退的时候,他们身后的军队保持作战状态。待撤退军队撤过作战军队后方,变换为作战队形之后,作战军队向后撤退。如此反复。

    只是,这只连军师都没有,连打仗都需要有三到五个人来指挥,撤退根本就是把自己的后背交给了敌人。因为,这帮乌合之众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交替撤退法,一瞬间的丢盔弃甲,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李世民本想乘胜追击,在战斗胜利之后,如果胜方尚有余力,就会进行追击战。此刻,太原城内的兵力明显还十分充足,想要歼灭这股势力,根本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相反还是十分可行的事情。

    此刻看着飞奔离去的势力军,李世民已经猜到这股势力的老巢在哪里。那附近有一条河流,采用水攻很有可能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所有人。利用河流,用速成堤制造人造洪水,使之淹没敌阵或城市,是一种非常省力的方法。

    而且,这个时候,太原城根本就没有多少水,年前也就下过一场大雪,干燥的不行,打更的人天天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可不是说着好玩的。这时采取水攻,反而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只是就在李世民派遣士兵,打算打开城门,亲自领兵追击,赶在逃兵之前,到达河流堤坝处,做好先前准备,好一网打尽的时候,却有人出来阻止了李世民,“世民,回去吧。穷寇莫追。”

    来人正是李渊,李世民很明显没有想到李渊会出来坏自己的好事,明显的愣了一下,根本就猜不透李渊在想些什么。只是,形势比人强,兵权不在李世民的手上,李世民只能妥协,只能恭敬的向李渊称是,看见李渊被守城士兵搀扶也没有说什么,“父亲,既然这厢事了,世民先告退了。那边,缘儿被我留在长孙府,我有点担心,想要早些去看看。”

    只是李世民更没有想到的是的,李世民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李渊居然再次开口阻止了李世民的行为,这搁在以往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不用去了,你去了,也见不到她。不用白跑一趟。”

    这回李世民算是真的被惊到了,长孙缘出事了?

    只是李世民面上还是很平静,“父亲此话是何意思?难道父亲提前派人把缘儿接回府了?”

    李渊显然很不满意李世民的迟疑,更加不满意长孙缘在李世民的心里站了这么大的位子。“你明白,我不想多说什么。再给你一天一夜的时间休整,明日,你必须离开这里,去往他处,今年,是起兵的好时机。”

    李世民有一瞬间呆了,我明白,我明白什么?长孙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父亲又对长孙缘做了什么?只给一天一夜的时间,这是想要将我支往何处?听暗卫报告有圣旨到来,看来隋炀帝也不傻嘛!李世民在此时莫名的自嘲起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