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文德天下 > 第96章 晋阳起义·商议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长孙缘随后离开别院,长孙缘知道会有人来处理后续事情的。长孙缘没有马上回到李府,而是去往监牢。那里有一个人需要去见上一见。李世民和长孙缘的事情打乱了原本的很多事情,而那个人,是原来的重要角色之一,也是李世民后来的帮手,不得不见。

    这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公元617(即大业十三年)年,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官名),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几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

    原本的剧本应该是李世民因为平时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人们也觉得他慷慨好客,喜欢跟他打交道。而李世民早就看准隋朝的统治长不了,心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所以结交刘文静。只是此时此刻,李世民突然离开,这刘文静的事情就没有了发展,长孙缘明白那是李世民不可或缺的一大助力,必须见上一见。

    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刘文静,十分看重李世民。李世民也把他看作知心朋友。刘文静跟李密有亲戚关系。李密参加起义军以后,隋炀帝下令捉拿李密亲友。刘文静受到株连,被革了职,关在晋阳的牢监里。

    李世民听到刘文静坐了牢,十分着急,赶到牢监里去探望。本来,凭着俩人的交情,刘文静肯定会非常乐意去帮李世民起事,毕竟李世民还年轻,而且学识才干都不凡,是个人都会看中这种潜力股。

    但是此刻李世民突然的离开,倒是生生错过了这个好机会。长孙缘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自己必须帮助李世民,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所以,会见刘文静成了必须的事情。

    长孙缘利用轻功来到监牢内,此刻所有人都在关注李世民出征的事情,那可是公开的,毕竟抵御东突厥的事情,不管是对百姓还是对朝廷来说,都是非常令人喜闻乐见的。所以,此刻监牢内倒是没有什么人。包括李渊和李建成等人。

    长孙缘没有惊动任何人来到刘文静的面前,刘文静似乎没有想到今天凌晨会有人来找他,而且是个黑衣人。

    “刘文静,我是长孙氏。”长孙缘隐晦的表明自己的身份,相信以他和李世民的交情,或者说以这个人的资讯,彼时定能够猜出自己是谁。

    果然,刘文静很聪明,一下就明白了,却也不点破。“不知夫人找我何事?”

    长孙缘也不??拢?苯拥烂骼匆猓?拔曳蚓?氪笕讼嘟唬?笕讼氡厥敲靼椎摹O喙?褚贡黄忍崆袄肟??床患坝氪笕松桃椋??四馨锓蚓?嘧龅闶虑椋?抑缓们鬃宰咭惶肆耍??么耸辈换嵊腥俗⒁饽?!

    刘文静果然早就知道长孙缘的心思。理了理衣襟,“现在隋炀帝远在江都,而李密逼近东都,天下到处都有人造反,狼烟四起,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时机啊。我可以帮您收集十万人马,李渊手下还有几万人。如果用这支力量起兵,打进长安,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可以取得天下。”

    长孙缘很高兴刘文静的自白,他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有本事,却又没有心思或者说没有必要藏拙的人。“您真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刘文静此刻如果是从未来穿越而来的,一定会说一句“呵呵,我竟无言以对。”,只是他不是。但是此刻刘文静也是在暗地里说着小狐狸什么的。只是刘文静也是聪明人,并不会蠢到把这些说出来。

    长孙缘接又和刘文静闲聊了几句,便离开了,回到李府,如何让李渊相信自己也是个问题。不过长孙缘有点小庆幸,这个时候,李建成也同李世民一起离开,听说河东老家出了点事,李渊不便走开,只好派李建成这个长子回去处理了。所以,此刻,李府只剩几个女眷、李秀宁、和李渊等人。

    长孙缘回到房间,想想刘文静的话,觉得要说服李世民他父亲,倒是个难题,必须要趁早,择日不如撞日。正好在这个时候,太原北面的突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可汗进攻马邑。李渊派兵抵抗,连接打败仗。李渊怕这件事给隋炀帝知道了,要追究他的责任,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否则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派李世民出去了。

    长孙缘还没有想好要怎么说辞,在脑子里各种搜索原来的剧本,李世民是怎么劝李渊的,和李渊又是怎么开始动作的。这些东西,也许,可以稍微借鉴一下,虽然长孙缘和李世民的情况不同。

    原剧本的第二天,李世民又找李渊说:“父亲受皇上的委派,到这里讨伐反叛的人。可是眼看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您能讨伐得了?再说,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处境更加危险。只有照我昨天说的办,才是唯一的出路。”

    李渊犹豫了许多时候,才长叹一口气说:“昨天夜里,我想想你说的话,也有道理。我也拿不定主意。从现在起,是家破人亡,还是能化家为国,就凭你啦!”

    李渊把刘文静从晋阳牢监里放了出来。刘文静帮助长孙缘,分头招兵买马。李渊又派人把正在河东打仗的另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召了回来。

    太原的两个副留守看到李渊的举动反常,想出来阻挠。李渊借口他们勾结突厥,把他们抓起来杀了。

    李渊又听从刘文静的计策,派人备了一份厚礼,到突厥可汗那里讲和,约他一起反隋。突厥可汗觉得这样做对他们有好处,就答应帮助李渊。

    李渊稳住突厥这一头,就正式起兵反隋。李渊自称大将军,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做左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做司马,又把兵士都称为“义士”。他们带领三万人马离开晋阳,向长安进军。一路上继续招募人马,并且学农民起义军的做法,打开官仓发粮给贫民。这样一来,应募的百姓就越来越多了。

    唐军到了霍邑(今山西霍县),遭到隋朝将军宋老生的拦击。霍邑一带道路狭隘,又正赶上接连几天大雨,唐军的军粮运输中断了。兵士中还纷纷传说突厥兵正准备偷袭晋阳。李渊动摇起来,想撤兵回晋阳去。

    长孙缘对李渊说:“现在正是秋收季节,田野里有的是粮食,哪怕缺粮!宋老生也没有什么可怕。我们用义兵的名义号召天下,如果还没打仗就后撤,岂不叫人失望。回到晋阳,是断断没有生路的。”

    李建成也支持他弟弟的主张。李渊这才改变了主意,取消了撤兵的打算。

    八月的一天,久雨刚刚放晴。唐军一早沿着山边小路,急行军来到霍邑城边。李渊先派建成率领几十个骑兵在城下挑战。宋老生一看唐军人少,亲自带了三万人马出城。李世民带兵居高临下从南面山头冲杀下来,把宋老生的人马冲得七零八落。宋老生急忙回头想逃回城去。李渊的兵士已经占了城池,把城门关得紧腾腾的。宋老生走投无路,被唐军杀了。

    唐军攻下霍邑以后,继续向西进军,在关中的农民军的配合下,渡过黄河。留在长安的李渊的女儿也招募了一万多人马,号称“娘子军”,响应唐军进关。

    李渊集中了二十多万大军攻打长安。守在长安的隋军,要想抵抗也没用了。李渊攻下长安以后,为了争取民心,宣布约法十二条,把隋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废除,并且暂时让隋炀帝的孙子杨侑做个挂名的皇帝。

    第二年(公元618年)夏天,从江都传来了隋炀帝被杀的消息,李渊才把杨侑废了,自己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这就是唐高祖。

    但是,这也仅仅是建立在李世民和李渊是亲父子的基础上,虽然两个人不一定会秉着“虎毒不食子”,什么“血浓于水”等等的,但是总归还是有那么丝信任在的,办事会比较方便。

    想着,长孙缘已经来到李渊的书房门口,正踌躇进不进去,“既然来了,就进来吧。”声音洪亮,长孙缘一惊,看来李渊早就知道自己回到太原城了。其实不然,李渊心下也是一惊,长孙缘居然回来了。

    长孙缘动作很是恭顺,并不想在这些没有必要的事情上触怒李渊,所以,长孙缘可谓是尽了一个媳妇的可做可为。“父亲,安好。”长孙缘低眉顺眼,恭恭敬敬的对李渊拂了拂身子。

    李渊见人来了是有话想和自己说,也就打算正好说清楚,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你怀有身孕,久站不好。”李渊的一句话差点让长孙缘跟吃了一万吨的炸药一样,炸起来。你\/他\/妈\/的说的好听,你要真心疼我,早他\/妈\/干嘛去了,那些杀手难道是假的,别跟我说不是你派来的。

    不过表面上长孙缘还是很谦顺的坐下了,毕竟自己等会儿还有话要和李渊深入的谈一谈,现在把脸皮撕破了,等会儿难受的可是自己,所以,长孙缘并不打算多为难自己。

    所以,此刻,长孙缘端端正正的坐好,还顺手拿起一边的茶水喝了起来,其实李渊很想说那不是给你准备的,自从李世民等人的母亲去世,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李渊喝茶,身边都会放两杯,此刻长孙缘拿的正是李渊准备给自己逝世的妻子品尝的。

    长孙缘喝了一口,果然,李渊的茶就是不一样,和李世民给自己准备的差不多。(李世民:那当然,我准备的能差吗?)(长孙缘:闪边儿去,老娘出事的时候,人影儿都不见一个,别想这么就讨好我,我们秋后算账!)

    李渊见人已经把茶给喝了,也不想太计较,“说罢,找我什么事?我原本以为经过前夜,你就算不死,也会躲得远远的。”

    李渊无意到中了长孙缘原本的打算,长孙缘更加肯定李渊是个真正的老狐狸。顺手放下茶杯,“我来主要是想谈,关于天下的事情。”

    李渊没有接话,显然是在等长孙缘的后话。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