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 > 第151章 朱雄英:文武之道在于平衡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明朝的疆域并不算大。

    尤其是在洪武年间。

    基本上就是前宋的所有地盘。

    再加上幽云十六州。

    之后的建州等地说是国土。

    其实也只是羁縻罢了。

    不是朱元璋不想打。

    而是大明国力实在不允许。

    自己人眼看都养活不起。

    再继续向外扩张,那跟找死有什么区别?

    后来的朱棣虽然打了几场仗。

    但更多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打仗的欲望。

    打完就回来,并没有真正的统治那个地方。

    等到朱祁镇把几十万精锐葬送在土木堡之后。

    整个大明就彻底从进取转变为防守了。

    在这区区不到百年的时间里。

    大明从重武变成重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使得这个汉人最后的王朝从盛转衰。

    很难不说是一种遗憾。

    但是朱雄英知道,无论是重文还是重武。

    都是错误的。

    【文武之道,只有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重武肯定不行。】

    【唐朝时候重武,虽说给大唐带来了一百多年的强盛。】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这种强盛是以后世子孙的悲惨为代价的。】

    【清晰的告诉了武将掌权的后果。】

    【一旦兵权没有了制约。】

    【军队里的士兵就会只认将领,不认皇帝。】

    【所有人都觉得宋朝的过犹不及。】

    【但那是站在后世的角度去看宋朝。】

    【以结果倒推原因。】

    【要是站在赵匡胤本人的角度来看。】

    【真不一定会比赵匡胤做的更好。】

    【在宋之前,五代十国的经历。】

    【让赵匡胤不得不防着手下的武将。】

    【因为之前都是武将造反,把皇帝给杀了,然后夺了皇位。】

    【而且还不止一家这样。】

    【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

    【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像赵匡胤这种留下前朝皇族的人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从来都不觉得自己错的原因。】

    【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他的做法已经是仁慈的不能在仁慈了!】

    【至于杯酒释兵权,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

    【因为赵匡胤都不知道自己建立的大宋能够持续多久。】

    【说不定哪天就被篡位了。】

    【以文御武,已经是赵匡胤能够想到的最优解了。】

    【历史也证明了赵匡胤的选择确实是对的。】

    【否则大宋也不会立国那么久,几乎都没有发生什么武将叛乱的事。】

    听到朱雄英的心声。

    朱元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没想到朱雄英竟然会这么看赵匡胤。

    自己起于布衣。

    对于赵匡胤这种人是不怎么看得起的。

    不是因为赵匡胤夺了后周的江山。

    而是赵匡胤的手段实在不够狠。

    武将叛乱杀了就是了。

    却忽略了那是一个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年代。

    朱标的心中同样感到十分的震惊。

    并且偷偷的看了自己的父皇一眼。

    和父皇的想法不一样。

    朱标看到的东西似乎更多一点。

    父皇之所以能对大明掌控的这么牢固。

    完全是因为大明没有所谓的门阀和世家的原因。

    大明之所以没有世家和门阀。

    一是因为安史之乱之后,连年征战。

    总有那些不把门阀和世家放在眼里的人。

    对他们动手。

    尤其是当年的黄巢。

    所谓天街踏尽公卿骨,可不仅仅只是一句诗而已。

    二就是因为元朝这个外族建立的朝代。

    只认自己人,除了自己人之外的所有人,全都被他们当成奴隶一样的存在。

    他们甚至把人都分成了四等。

    并且对四等南人随意的虐杀。

    等到父皇把这些蒙古人赶走之后。

    别说是世家门阀了。

    就连大一点的势力都没有了。

    父皇当然能够随意的掌控大明。

    而不用像赵匡胤那样,为了稳住那些老兄弟。

    只能选择杯酒释兵权的做法。

    试想一下,要是之前的李善长等人是从五代十国活下来的存在。

    父皇要想稳定皇位,十有八九也会选择杯酒释兵权这样的做法。

    甚至连离开金陵,试探人心的做法都不敢有。

    真要是这么做的话。

    李善长等人纠集的可就不只是区区万余乌合之众。

    而是十万甚至数十万带着攻城器械,真正能打仗的士兵!

    只是自己之前还被蒙在鼓里。

    要不是听到朱雄英的这番心声。

    就连自己都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还好还好。

    自己有这样一个好儿子!

    朱标的心中无比的庆幸!

    【不过宋朝也并非没有错。】

    【要不然也不会被外族欺负这么多年。】

    【以文御武是一个手段。】

    【但是这个手段却过于极端。】

    【文臣管理武将。】

    【只负责管理,不需要担责任。】

    【仗打得好了,功劳大部分是文官的。】

    【仗打的不好,锅全都是武将的。】

    【而相关的文官不仅没有责任,甚至还有可能因此升迁!】

    【这简直就是给这些文官一张真正的免死金牌。】

    【可比皇爷爷的免死金牌靠谱多了。】

    听到自己孙子的话。

    朱元璋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丝愕然之色。

    当初立国的时候,自己确实是赏赐一些功臣有免死铁?弧

    但是咱也是真心拿这些东西奖励他们的功劳。

    只要不犯谋反之罪,都可以凭借免死铁券免除死刑。

    怎么到自己孙子嘴里,就变成了自己的免死铁券补靠谱了?

    此时的朱元璋还没有因为朱标的死而大肆屠戮功臣。

    所以自己赏下去的免死铁券基本上都还没有用过。

    虽然李善长当初也赏赐了一面免死铁券。

    但是李善长犯的是谋反之罪。

    自然不在赦免之列。

    所以朱元璋对于朱雄英的话很是纳闷。

    不过转念一想,朱元璋就释怀了。

    因为以前宋的制度而言。

    确实没有一个文官的死是被朝廷公开处斩的。

    朱元璋可自认做不到这一点。

    从这方面来看。

    前宋的某些制度。

    确实要比自己的免死铁券还要来的强一些。

    只是朱元璋对此毫不关心。

    真正关心的是朱雄英嘴里的如何平衡文武之道!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