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娘,这么快就放弃不像你的做事习惯?”张三爷又好气又好笑道。
“那倒是,当初花露水我都是一点点配出来的。太佩服账房了,这么难的东西都能看得下去。”
“我就看得出来你喜欢研究才能做得出来。想白糖开始也是需要慢慢找到配方的最完美方案。这些不是比账本难吗?”
“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我可能天生就是喜欢捣鼓那些东西。”
“算了,不勉强你了。我也解放了。”张三爷没有坚持逼着张婆子一定要学会看账本。
只是在张三爷的认知里,张大娘很厉害,什么东西都做得很好。理所当然地认为她什么都会做得很完美。
让他都没有这么的的压力了。张大娘身上还有多少隐藏的技能还没有开发出来,暂时还不知道。
“分红就按照你们算的给就好。我相信张三爷的为人。”
张婆子主动讨要分红,反正张家不会亏待他家就是了。
“好的,你等一下。我特地让人挑了一些皮货给你留着,看看有没有喜欢的。我知道宝石对于你家来说不实用,就没有让人留。”
“三爷就是贴心。我正愁冬天冷了怎么过?”
张婆子真心夸赞三爷。她家什么家境,根本没有用得上宝石的场合。皮货才是最实用的。
现在都9月底了,南方天气冷得比较晚。虽不是冰天雪地,还是有冷的时候,风很大,吹得骨头都痛。
以前老张家穷叮当响,一件棉袄穿了多少年。家里的大人都没换洗的棉袄,孩子都是穿着大人改过的旧棉袄。
实在是可怜。
到了冬天,南方又没有炕,实在冷不过就烧个炭盆,烤烤火。杏花村的人家有几个舍得花钱买炭。
最多过年的时候,来亲戚太冷了,烧点炭,不然客人远道而来,家里没有炭火烤烤,是会变成冰块的。
张婆子笑**地跟在张三爷后面,去了放货的仓库。
商队大部分的货物直接在这里卸下来的。贵重的狐狸毛张三爷已经挑走了。
现在留下来有兔子毛,狼皮,还有羊皮几种。
她忍不住上手一摸,软绵绵的,蒙古人硝的皮毛就是好。凑近一闻,都没有什么味道。
越摸越觉得暖和,冬天披上一件,一个冬天都不怕冷了。特别是张清海几个在外面走,更加不能冷到,冻伤身体。
张三爷见她爱不释手,含笑道:“皮货是不是很不错。张家商队很有经验了,每年带回来的皮毛在临安府都是供不应求。这些留下的颜色不是容易脏的,很适合你家。”
“我都不知道要如何感谢三爷,总是对我照顾有加。说起来真是惭愧,总是占你家的便宜。”
“哈哈哈,大娘,我可是第一次听说有人占了张家的便宜。放心,这个便宜我愿意给你占。”
“就按进货价给你了,别看临安府不下雪,冷起来不比北方暖和。你家人多,每个大人都需要一件。孩子火气旺,就做个夹克在棉衣里面穿,就是下冰雹都冷不着。”
“三爷懂得真多。”
“见得多了就知道了。我自己家的孩子每次穿披风,就不肯。若是做成薄薄的夹克,穿在里面,可喜欢了。”
张婆子兴致勃勃每件都翻来覆去地看,购买欲上来了,好想都买下。想想在杏花村还是低调点。
给家里人每个人都选了一块皮货。
选定后看向张三爷,道:“我就选这些了。算下多少钱?”
“不再多选几块?过了这个村可没这个店了。”
“就这样吧,家里不能赚一点钱就大势挥霍。想想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今年拖三爷的福有新衣服穿都要感天谢地了。”
张三爷笑着摇了摇头,张大娘什么都好,就是太节省了。若是临安府城里的老太太给家里赚那么多钱,怎么都得买件狐狸皮?N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开心的张婆子爬上张家的马车,接过张三爷递过来的银票,都没有数就塞包袱。
打好了招呼,就回城了。
伙计把她送去了夕水街。庄氏打开门见到抱着一堆皮货的张婆子,嘴巴张得老大。
婆婆发财了!买这么多皮货!
“快点让开,杵在中间当门神?”庄氏太惊讶了,愣在门口,看到他们都没有反应。
被人骂了才反应,抱着门站在一边,就见婆婆和一个伙计进去了客厅。
还能听到伙计客气道谢的声音。
庄氏一直还在云里雾里。伙计都出门赶走马车才堪堪想起来要去干啥。
天上掉馅饼了!
婆婆买这么多皮货,肯定有他们的份!
庄氏想到这兴冲冲地跑过去,殷勤地想帮忙收拾。
张?莹本是在绣花,都傻愣愣地战在一边。
奶奶是中邪了?怎么舍得买皮货?
庄氏还不知道白糖厂有分红。
实在忍不住心里的渴望,庄氏小心问道:“婆婆,你上哪里买这么多皮货?看这油光水亮的皮质,真好。冬天穿上不知道多暖和。大郎在学堂手脚都是冷的。”
张婆子对着天翻了一个白眼。想要就直说,还用大郎找借口。如果偏心只给大郎,看她会不会气死。
她恶作剧般想到。
为了家庭的和谐,省一番口舌。张婆子当做没有看见庄氏眼中的贪婪道:“我算过了,家里的大人都拿兔毛,老大几兄弟要出远门的穿狼皮,孩子们用羊毛。张三爷说孩子们的就做成背心式样,轻便又保暖。”
“婆婆,我们也有啊?”
“说的是什么屁话?反正都买了,当然人人都要有一件了。省的说我偏心。乡下老二几个的棉衣看着也是破烂得不行了,孩子们的棉衣本是捡大人穿的。哪里还有几分暖气?”
庄氏脸上的讪笑僵在脸上。
算起来张清海家之前的日子过得不错。就算不能年年有新棉衣,可过几年也是买一件的。
庄氏可不会心疼杏花村的孩子,旧棉衣都是给她娘家的侄子侄女们。张婆子知道后指桑骂槐了很久。
那时候的庄氏可是左耳进右耳出,只顾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