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明 老朱读懂我的心 > 第172章 都开始发动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贺国光这里不动声色的积极备战,袁崇焕也发动了他的赌博步奏。

    崇祯二年八月,他再次上书,请大明派使节,以吊唁努尔哈赤死难三周年为借口,请开与后金议和事。

    崇祯不准,内阁不准,群臣不准。

    大明是有骨气的大明,和外族议和?你死了这个心吧。

    至于当初平台招对你的5策里议和的条款,你可说是仅仅只是为了慢待建奴的军心,可没说玩真的。

    八月,袁崇焕因东江镇军心不稳,将东江镇军马,调入山东,交给袁可立,算是彻底的甩了包袱,也彻底的搞没了皮岛,更彻底的解决了后金的后顾之忧。

    以大凌河资金不足,不能修缮之名,将大凌河直接空置,在战略上,解除了对后金在辽西的逼迫压力。

    以整顿长城边军之名,将沿线长城的兵马裁撤一万,但却又以没有钱粮为名,没有再整补。

    然后,将能战的赵率教调离蓟镇,而将这个北方的京师门户,交给一个籍籍无名的叫林觉的人,但不给他增兵,只给他留下两千老弱,这就使得大明的北方门户洞开。

    就在袁崇焕迷之操作的时候,皇太极却加紧了布置。

    皇太极亲率精骑在敖木伦闪击其所属的多罗特部落,俘获1.1万余人。九月,又率满、蒙军征察哈尔,追至兴安岭,获胜而归。后金击败察哈尔蒙古为皇太极绕道蒙古、直接进攻明京师创造了条件。

    明蓟辽督师袁崇焕,对后金绕道蒙古进攻北京的举动似乎已有所料。为此,袁崇焕曾正式向崇祯皇帝上疏,说:\"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袁崇焕看得很清楚,蓟门比较薄弱,应当设重兵把守。

    不仅如此,袁崇焕又上了一道奏疏,说:\"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指蒙古)为向导,通奴(指后金)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因为宁锦防线坚固,皇太极打不破,就会以蒙古为向导,突破长城,来威胁北京。但是,袁崇焕的两次上疏,都没有引起崇祯皇帝的足够重视,不幸的后果被袁崇焕言中了。

    我辽西,建奴是绝对不会打破的,这是我的功劳。但其他的地方,我就不好说了。

    比如说蓟镇,长城。

    但蓟镇归你蓟辽督师管辖,你既然知道了蓟门单弱,你干什么还将赵率教调走?既然你知道了皇太极会借蒙古入寇长城,你还裁撤边军?

    你上这道奏折是什么意思?但你品,你细品,怎么都像是事先甩锅的意思。

    不是事先甩锅是什么?

    而这种苍白无力的预警,当然不被朝堂里的大佬所重视。

    但是崇祯,猛地联系起了贺国光种种怪异的举动,在联系了袁崇焕上来的这封奏折,突然间似乎联想到了什么。

    于是准备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商量这件事。

    但内阁哪里有空理他?

    因为这时候,温体仁和钱谦益,正在为内阁次辅的位置,掀起了新的一番斗争,正斗得如火如荼。

    再加上大明历来的办事效率,估计能拿出一个决断,热狗都凉了。

    建造自己的政令不通,崇祯就急忙给袁崇焕下了一道中旨,严厉的督促他,将北方的兵力薄弱的那几个地方,立刻填充完毕。

    然而他的中旨下去了,不长的时间,袁崇焕就立刻上来了一道皱褶:“想要将那里的兵额补齐,拿钱,最少一百万两银子,否则根本办不了。”

    崇祯对于这样的要挟,简直恨得牙痒痒,但也拿他无可奈何。

    紧急召见内阁以及户部人员开会,没多有少,赶紧的给元葱换凑一些。

    结果内阁推诿户部,户部推诿内阁,最终还是将这个皮球,踢到了内帑脑袋上了。

    而一向支持前方的曹化淳,却突然间转了性,各种各样的诉苦,各种各样的没钱。实在逼急了,就是各种各样的四处筹措,但是筹措无着。

    气得崇祯大吼大叫:“你们都怎么了?神经了吗?你们到底想要干什么?贺国光,赶紧的让贺国光给我滚回来,给我交代清楚。”

    贺国光不去管他这事,因为知道自己说了也是白说,还是抓紧做好自己的事吧。

    而英国公的神情却越来越低沉了。

    在九月中的一个休沐日子,老国公突然登门。

    他不但带来了三媒六证,而且还直接带来了女儿的嫁妆。

    老国公女儿的嫁妆,当然不能丢了体面,当然要丰厚。但实在是太丰厚了,丰厚的塞满了贺国光整个院子,丰厚的让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打开箱子,那都是沉甸甸的干货,铜钱是没有的,全部是真金白银,那几乎就是英国公历代的积攒。

    面对这样丰厚的嫁妆,娘真的是手足无措。按照规矩,既然人家这么丰厚的嫁妆,自己得翻倍回聘礼,可是自己的家现在几乎是家无余粮,怎么回?

    “我就这一个宝贝女儿,我可不想她嫁过来之后,生活上窘迫。我可知道我这个姑爷,懒惰的可以,还不爱做官,说不定哪天这小子就辞官不干了,连个养家糊口的俸禄都没了,我的女儿还得跟着他上街乞讨。所以我就把我家里这些没用的东西,拿来作为嫁妆。”

    “亲家,难道你就不给小国公留一点吗?”

    老国公哈哈大笑:“京城里所有的人都知道,我的那个不争气的儿子,是京城第一的纨绔。我为什么要给他留下呢,难道让他都给我败光吗?”

    然后向着贺国光和身边所有的人解释:“由于他在京城闹得太不像话了,所以我这前天请了皇命,把他撵到蓟州去了,让他到军前历练历练,也好懂事成人,然后接了我的爵位,继续吃一份朝廷的钱粮。他的日子是不必大家担心的。”

    贺国光听着,心里是沉甸甸的,表情是相当的沉重。

    到晚上一家人吃饭的时候,贺国光谨慎的询问:“岳父大人,您真的非要这样做吗?”

    这话在别人的耳朵听着,是贺国光说的嫁妆的事,然而爷儿两个却是心照不宣。

    老国公喝了一杯酒,神色坦然的道:“我记得有篇文章,名字是《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一句话,叫人之爱子女,就该为计久长。金银珠宝留给后代,只能加速后代的灭亡。但是留给后代一份荣耀,才是真的对子女的爱啊。”

    贺国光就低下头,沉闷的喝完了面前的酒。

    “岳父大人的良苦用心,女婿记住了。”

    “不要说这些了。”然后扭头望向了娘:“亲家母,我的嫁妆已经送过来了,咱们就选个日子,将这小两口的婚事办了吧,到时候我也就了无牵挂了。”

    娘就郑重的说:“今年是我儿的本命年,办婚事不吉利,再加上您嫁女,我娶儿媳妇,草率不得,我看就明年吧。”

    老国公笑着摇头:“我确是等不及了,因为我的闺女嫁不出去,就耽搁我儿子娶亲,我抱孙子的心情已经迫切无比。郑国公的闺女已经老大不小了,也非常着急抱外孙子,所以,把两个孩子的事今年就办了吧。”

    “岳父大人,真的不必这么着急的。”贺国光还想争取一下。

    老国公却意味深长的道:“秋高马肥,这转眼就快到了10月,不急不行啊。在我走之前,我一定要看到你们两个成为一家。”

    “不能改变吗?”

    “我说过那篇文章了,那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对祖宗的交代。”

    两个人就一起沉默了。

    于是就在9月份,英国公,热热闹闹的嫁女了。

    朱老五很给这个同学的面子,亲自做了证婚人,让贺国光和英国公脸上倍儿有面子。

    而就在英国公嫁女不足半个月,老国公又为自己的儿子,迎娶了郑国公的女儿,那又是一场轰轰烈烈热闹的婚礼。周皇后做了张之及的主婚。

    这让英国公在大明的声望,一时无双。让人眼红无比。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