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乱世山河谣 > 第一章 岁月荏苒在心间 箴言道语书中悟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晨光初染,鸟语莺莺。龙虎山山上,天师府内府中。

    一位身材修长,着水墨裳,头冠白毡巾的书生信步走在内府小径上。走至演武场和正殿小道交汇处,不时有青衣小道士经过。

    见到书生小道士皆手结太极阴阳印,微微躬身行弟子揖礼,书生脸带微笑欠身回礼。别过小道士们继续向内院更深处走去。

    闻着路边桂香,听着林间鸟鸣,来到一座四层阁楼处。

    三扇朱漆大门紧闭,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文经阁”三个大字。

    书生停下脚步,并未直接推门,而是先向东南方向的矮小角房,躬身行礼。

    “弟子张逸尘,欲进文经阁,请长老准许。”

    “可要上三楼?”角房内一声略显沧桑的问询声传出。

    “不用,就在二楼看看,一个时辰后还要回陶先生那边。”张逸尘礼貌应答道。

    “嗯,好,如要去三楼来我这取钥匙,你不用每次来都跟我行礼,打招呼,老头子我不喜欢那些虚礼,呵呵。”屋内老人虽隔着木门,但还是能探知屋外情形。

    “谢过长老,叨扰前辈清修了。”

    文经阁是龙虎山天师府的藏书藏经处,里面不光有道教经典,还囊括了经子史集各类典籍,除此还有部分历代天师府其他地方收集的古册残本。这等重要地方,是有云尚长老跟他几个弟子负责看守,一般外府弟子是不能进去的。内府弟子可在一楼随意借阅,二楼只能翻阅,不可外借。三楼和四楼只有府内特许才能上去,张逸尘很早之前就被掌教特许可上三四楼。

    张逸尘并不是天师府张氏血脉,是由天师府二弟子张玄?领上山的。

    据闻张逸尘上山的前三天正值中秋佳节,白天前府外院还是热闹非凡的欢庆佳节,晚上却发生了严重动乱。当晚龙虎山山巅雷声阵阵,闪电裂空,府内多处殿宇坍塌。

    山下芦溪镇的居民很多人被半夜惊醒,一时人心惶惶。事后有好事者传是山上老神仙度劫飞升,又说是山上施法镇妖。究竟何如,这些普通人不得而知,没过多久,他们的注意力又转移回自家的茶米油盐上。随着时间推移,议论这事的人也少了。

    然而不少内府修士却是知道零星内幕。当晚掌教天师云清真人和数位长老是以重伤代价,在内院后山激战数个时辰,才将祸事初定。当大家以为事情已经结束时,只有少数人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不少内府修士看到天师府大弟子张玄龄、二弟子张玄?当晚连夜下山,追击什么东西而去。三日后,两人均满身伤痕,先后而归。张玄龄是先行归来的,临近第四天清晨早课时,张玄?也回来了。众人发现随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一个小不点,那孩子被张玄?背在后背。身处昏迷,身子发烫,衣服沾有血迹。

    小不点经张玄龄施针下清醒,但醒过来后的小不点却对自己的身世一概不知,竟是失忆了。

    初见当时小不点肤色白皙,身着锦衣,脖间挂了一枚似玉非金的乳白色吊坠。看着这身行头,想想应该也是个大户人家小孩。

    可是查看全身,并没有其他有用线索,只得将其留下。因是玄?带回的,且玄?暂时还没有弟子。随即拜张玄明为师,随姓张,取名逸尘。

    让不少天师府弟子奇怪的是,回来后的张玄?不知何故,收徒后的第二天竟带着徒弟搬出了天师府,在山腰空旷处结庐而居。而后更少有上山,见到他时总是酒葫芦不离手,看似很忧愁的样子。这副形象,让不少小弟子都不敢接近。

    张玄?和张逸尘虽有师徒之实,但并没有教授逸尘任何修行,终日少见踪影。就是小不点的一日三餐,也只是拜托张玄龄照顾。张玄龄是内府大弟子,自己的事也很多,只得授意由十岁男弟子张逸舟和九岁女弟子张逸雪多加照看,想着都是差不多大的孩子,在一起总是好的。

    春去冬来,搬出天师府后的第二年夏天,山腰搬来一个新邻居,陶公明。他本是掌教老天师故友。他一代大儒,因厌倦官场,而弃官归隐。陶公六十有五,膝下本有一子,昔年投军战死,老妻心伤抑郁而终,孤存陶公于世。

    在天师府小道士的帮助下,一座单院小竹楼建于玄?小房旁。张玄?时常不见人,逸舟逸雪自己也要修行,无聊之下,逸尘就喜欢去隔壁陶公处玩。

    几天下来。陶公见逸尘乖巧伶俐,听稚气未满的小不点一声声呼着“陶爷爷,陶爷爷”,陶公心有所触,便收逸尘为入室弟子。他前半生收过三个弟子,大弟子,二弟子皆任职过宰相,三弟子还年轻,也已经是不小的外放官了。山中归隐闲来无事就教教小逸尘读书习字。

    陶公给逸尘取了个表字:乐天。取自《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希望弟子一辈子快快乐乐。无忧无虑过一生。见逸尘和逸舟、逸雪师兄妹在院中嬉戏玩闹,陶公捻须而笑感叹“庸碌一生,竟比不得余年半日闲。”

    而后张玄?跟陶公也熟络了,见逸尘拜陶公明为师,就安排小逸尘跟陶公一起住。给小逸舟单独建了个房间后张玄?跟陶公单独谈了一个多时辰,留下些许银钱。并告诉逸尘,他有必须要做的事去完成,不能一直陪着他了,让他好好听陶公的话。面对师父的离开,小逸尘一脸的难受,将要流泪时。张玄?告诉他,男儿有泪不轻弹。他为了让师父高兴,只得止住。同时也深深的记住了这句话。

    交代完毕,随即负剑下山去了,其间虽是回来数次,但并未久留。只是留下些山下的小玩意和些许零食。跟陶公打了个招呼,又转身下山而去,此间也不知道他有没有上山看他师父和师兄。

    年幼的小逸尘心里从来没埋怨过这个男人,也不怪玄?没尽师父之责。在他心里有的却是感激和难受。感激张玄?在他危难时救了他。他不曾忘记那天,他躺在破旧的道观,全身发冷,四周安静得格外可怕。就在他双眼迷离之际是玄?给他度过丝丝真气,给予他温暖。拜师取名之恩更是终生不能忘。

    至于心里的难受却是每次偷偷看着师父下山的背影时,总感觉师父背影中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幼小的心灵看了有种落泪的冲动。此时他就暗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与师父并肩而行,帮助完成师父那什么未完成之事。

    山中,岁月静好,时光荏苒,小逸尘一边跟着陶公读书习字,一边也随着逸舟师兄妹修行习武。不觉间,已然是十八岁了。

    张逸尘在读书方面很有天赋,小小年纪不仅仅学识颇丰,更可贵的是对各种书文行不苟合,大异其趣,常有独到见解。他本就是天生记忆力超群,虽不是真正过目不忘,但也差得不远,什么书看几遍就能记下来。在文经阁看书,有不懂的他会记下,回去求陶公明解答。

    他最喜欢去的就是文经阁,因为进到这里,感觉就像来到一个新的世界,书里的知识不仅能充实他,还能向他描绘各种不一样的世界,让人着迷。他也幻想过自己利用自己所学的东西跟张玄?一起闯荡江湖。

    因为逸尘在天师府是个“特殊”的存在,所以他没跟弟子一起做早课,今晨用过早饭,一如往日地来到文经阁。

    天师道有授?一说,没有经过授?,不算内府弟子,不得随意进出内府。外府弟子只负责那些外门俗事和内府日常饮食起居。这类外府弟子也算不上正宗玄门弟子。逸尘是玄?正式弟子,玄?又是龙虎山现任掌教二弟子。故而逸尘虽未授?,身份上却是正宗嫡传一脉。外院弟子和内院小辈还得唤他师叔。

    朱门紧闭,门口登记处云尚长老弟子还未来当值,应该还没结束早课。推门而入,映入眼前的一排排丈八高书架,这些书架按八卦阵形摆列,前排书架分别是对应的“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八个书架区。

    各类书册也是依次摆放,大厅中间阴阳鱼处小书桌上有本楼书册总纲,方便查阅、存放。书桌上笔筒是一个机匣,转动可以开启头顶旋梯,用于上二楼。

    在一楼存放的是经子史集之类的书,是文经阁最多的一类藏书。一般弟子不爱看,他们更想去上面三楼,因为那功法书籍才能帮助他们修行。但逸尘却很喜欢这些,时常流连于此。二楼是一些宗门收集而来的古本残册,还有些其他门派的残卷秘籍。因为不是完本,也只作为修行参考。三楼四楼是天师道一脉的独有道藏经典。

    今天逸尘的目标是二楼。因为一楼书籍基本上已经看过,并利用他堪称神技的过目不忘本领,早已熟记于心,而二楼书本他很少有浏览的。因为之前道法,武学根基浅,看了也不懂,已经十八岁的他已有一定的修行根基后,看起来更加轻松。

    转动机关,来到二楼。二楼藏书比楼下少很多,但大致摆放格局也一样。张逸尘没有去看藏书总纲,而是随便来到靠窗的一个书架边,取下一本书册,没看书皮,随意翻了下,片刻,面红耳赤,感觉不对,翻回封面,只见几个大字:《魏晋房中术修本》

    “呃,这个,那个....我还小,暂时不适合修行吧?”有点心虚道。四周瞅了瞅,随即把书放了回去。年纪尚幼时虽看过不少采补经书,但那时什么都不懂,只当一般功法书记住了,随着年纪渐大,那方面的事自然懂了,此时脸红起来了。

    换了一本,封面却是《玄女经》。

    再换一本,封面是《洞玄子》。

    张逸尘越看越尴尬,索性在书架上直接查看书的封面,剩下几本,赫然是《玉房秘诀》《素女经》《采女经》。

    ……

    张逸尘慌忙把刚动过的书册整理摆正,深怕谁会知道似的。去了另外一边的书架,心里明了那边书架摆的都是什么类型的典籍。

    吸气,呼气。平复了下有些紊乱跳动的小心脏,拿过身前书架的书。

    这次特意先看了下封面,只见封面字体模糊不清,不知道是何书。这让他有的好奇,此书纸张泛黄,且明显不少书页已缺失了,再看正文的文字也奇怪,他并未见过,不知是何朝代的文字。只见扉页用现今通行文字写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诗句细品之下,心中莫名有感。张逸尘也看过不少经书,悟性不低的他喃喃自语问道:“人道渺渺,仙道茫茫,鬼道乐兮!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道之何方?”

    失神片刻后摇头放下那看不懂的古册,伸手拿起另外一册古籍。封面是《鬼谷七十二术残本》。

    于是看了起来,半个时辰后放下书本,感叹:“鬼谷子王诩奇士也!”

    就在这时,楼外响起一年轻女子声音。

    “云尚长老,逸尘师弟在文经阁么?”

    “小逸雪呀,你师弟在里面,进去找他吧”云尚长老在房内悠然道。

    “好的,谢谢云尚长老。”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