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周掌柜摇了摇头叹息一声,遗憾又无奈地感慨道:“哎,此次却是我看走眼了。”
“想当初,杨公子还邀我入股,一同做这桃花扇新型叠扇,只是我那时并不看好这桩生意,便婉拒了他,只负责为他制作扇子,却不想,如今这扇子竟是如此受欢迎。”周掌柜回忆往昔,苦笑着道。
店伙计道:“实在是那出桃花扇太精彩了,而且就像是为叠扇量身定做的一样,随着这几天桃花扇的不间断表演,这叠扇的价值也跟着水涨船高,莫非那杨公子早有所料?”
周掌柜点了点头,侄子的话不无道理,一开始杨帆找他谈生意时便显得胸有成竹,叠扇的样式也是完全依据他的要求,且杨帆当时还送了他一张一票难求的桃花扇首演门票,只是他没有什么兴趣,随手送给了自己的女儿。后来桃花扇名声渐响,一票难求,他也是想方设法去看了一场,才发现这其中颇有蹊跷,如侄儿所说,扇子和桃花扇这出戏仿佛就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桃花扇这出戏定与杨帆有关,兴许就是他写的,其目的便是为了他的叠扇生意,年纪轻轻便有如此缜密的计划,完全就是个商场老手啊,亏自己当初还暗地里腹诽他年少轻狂,联想起杨帆的所作所为,在商场里沉浮多年的周掌柜大胆地揣测着,同时又有些惭愧。
店伙计又接着道:“东家,张家扇铺和李家扇铺都已经推出了几款效仿桃花扇的叠扇,卖得不错,再这么下去,我们周家扇铺可竞争不过他们。”
“况且那杨公子当初也没说不许我们卖叠扇啊。”店伙计继续添油加醋地说道。
侄子的这一番话,让周掌柜有些意动,如今东京城中的叠扇利润之高,实在让人眼红。正版的桃花扇供不应求,在这股热潮下,求而不得的人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即便是其他扇铺匆忙仿制出来的赝品叠扇,也依旧是大卖特卖,让那些扇铺赚得盆满钵满。
商人本就逐利,虽然周家扇铺是杨帆的合作伙伴,但面对如此时局,周掌柜也有些坐不住了。
“周掌柜,如今桃花扇火爆东京,我看其他扇铺里都有在卖类似的叠扇,你这扇铺里为何没有啊?”笑意吟吟的杨帆站在店铺门口,扫视了一眼后说道,这么大的一个商机,周老板不应该看不到啊!
这可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周掌柜和侄儿惊了一下,连忙起身将杨帆和一旁的张玉林迎进屋内。
店伙计很有眼色地奉上香茗,周掌柜讪讪笑道:“长风啊,你那桃花扇虽是我周家扇铺所出,但我周家扇铺也是收钱办事,既然收了钱,又怎么好意思抢你的生意呢?”
你也太老实了吧,杨帆摇了摇头,笑道:“周掌柜此言差矣,那桃花扇费时费力,产量您是知道的,即便是我一次性全部拿出来,肯定也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这股叠扇热潮肯定是会消退的,何不趁着这段时间,弄一些简配版的叠扇来卖呢?”
其实,杨帆并不担心市场上出现竞争者。首先,杨帆的桃花扇走的是精品路线,量少而精,已经有了高大上的“品牌效应”,不惧竞争;其次,叠扇的工艺并不复杂,出现仿制版叠扇是必然的;其三,借着这股叠扇热潮,市场上这批大量出现的叠扇如果能够被大宋人民所接受,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如若人们愿意接受这叠扇,还是要以精为主,那些粗制滥造的叠扇最终还是难登大雅之堂。”杨帆继续说道。
周掌柜点点头,对此颇为认可。
杨帆笑着接着说道:“周掌柜,我此番来,便是想再与你谈一笔生意。”
“长风可是要接着做那桃花扇?”周掌柜闻言眉毛一抬,张口问道,杨帆之前要求的一千余把桃花扇,周家扇铺已经都如数完成了。
“不错,那批桃花扇做完后,不是还剩下了许多湘妃竹吗?我本寻思着将其转卖出去,现在想想,不如留下来接着制成叠扇,而且还要达到桃花扇那种层次。”
“现在市场上的叠扇鱼龙混杂,品质参差不齐,如果人们开始接受这种叠扇,也只有顶级品质的叠扇才能经过大浪淘沙,最终留存下来。”杨帆说出自己的观点。
湘妃竹是顶级的扇骨材料,以东京城目前各大扇铺争相求购好材料的情况,只要杨帆愿意,手握东京城最多湘妃竹货源的他,一转手便能轻松赚上一笔。杨帆之所以改变想法,除了成品扇子的利润更高之外,也想在叠扇市场上作出一番引导,不想让好不容易创造出来的风潮被粗制滥造的叠扇给破坏掉。
杨帆出手豪爽,性格坦率,加上这次桃花扇展露出来的手段,此番他再一次主动提出合作意向,周掌柜的可不想错过,自然是欣然答应。
离开周家扇铺,张玉林这个小跟班便忍不住向杨帆问道:“公子,这叠扇我们也可以自己找人来做呀,为何非要和那周家扇铺合作?平白少了许多利益。”
这些天来,除了认真读书之外,他们姐弟俩便是在帮忙搭理叠扇生意,对于公子将这利益拱手让人的行为,他有些困惑。
杨帆很喜欢张玉林这个耿直男孩,闻言哈哈一笑,开玩笑道:“因为我懒呀,这事真要做起来,太繁琐了。”
“术业有专攻,人周家扇铺的能力摆在那呢,而且周掌柜这人颇讲信用,做生意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和他们合作也挺好的。”
“趁现在叠扇还有热度,市场上又没有什么竞争,我们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推出高品质叠扇,一举拿下这叠扇行业的龙头位置,在人们心里树立起高大上的品牌形象,对将来的生意是极有好处的。”
“我们自己做不来的,时间不够,专业能力也不够,销售也是个问题。所以啊,别想着吃独食,市场这么大,跟周家扇铺合作是双赢的。”杨帆摸了摸张玉林的脑袋,笑着说道。
张玉林挠了挠头,他年纪还小,对杨帆的这一番话并不是很理解,只觉得听起来蛮有道理,容易让人信服。
“公子好厉害,这下家里以后就多了一笔源源不断的收入了。”张玉林不再纠缠于之前的烦恼,转而欢欣鼓舞道,杨帆待他们姐弟很好,他自然希望公子能多多赚钱。
傻孩子,世上哪有这种好事,就算那周家扇铺讲信用,生意终归是生意,等这次合作事了,估计也就是分道扬镳的时候了,想就靠这叠扇生意吃一辈子那是不可能的。杨帆笑了笑,并没有将自己的这番想法说出来。
“公子,您现在一定很有钱吧?要不然再多买几处宅院吧?”张玉林比划着道。
不等杨帆开口,张玉林又自顾自地解释道:“从小,我就梦想着长大了能赚钱在这东京城里买上一处房子,这样我和阿姐就不用东躲西藏地过日子了。”
“而且我听阿姐说,这东京城里的房子年年都在涨价,买房子可比做生意强多了,做生意说不定还会亏呢。”张玉林有些兴奋,仿佛买房的人是他一样。
这话倒是有些道理,房地产这生意还是值得做的,特别是对大宋都城这种百万人口的城市来说,在如今风调雨顺的盛世年代,房价逐年上涨那是肯定的。
比如说欧阳修,他二十一岁到开封赶考,是租的房子;二十三岁再次到开封赶考,还是租的房子;二十四岁考中进士,等待朝廷分派工作,还是在开封租房住;三十八岁那年做到“知谏院兼判登闻鼓院”,仍然在开封租房。
再比如说苏东坡,二十一岁那年跟着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到开封赶考,父子三人一块儿租房。太平兴国寺位于开封大相国寺的西侧,当年也是知名度很高的大寺,僧众很多,朝廷专门给它盖了一个小跨院,作为合寺僧人的澡堂子。澡堂子里有闲房,专门租给进京赶考的举人,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在那里整整住了一年,直到他们都有了官衔和俸禄以后才搬走。但是有了官衔和俸禄的三苏父子仍然没有在开封买房,他们先是在西郊租民宅,后来又搬到太学南边租公房。再后来苏轼和苏辙参加选官考试,为了安心复习功课,在驿馆里住了一段。而苏洵为了节省生活成本,则跑到雍丘一个亲戚家里借住了将近两年时间。
苏东坡名满天下以后,收了几个年轻弟子:秦观、张耒、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四学士在开封都没有房产,也是租房住,其中秦观在市中心租房,黄庭坚在城西的?池寺租房,张耒和晁补之在南郊租房。实在讲,苏门四学士不是不想在开封买房,而是买不起。
而如今的开封房价,只高不低。
杨帆笑着道:“你小子,有些好高骛远了吧,以东京城如今的房价,我赚的那点钱算得了什么,还敢想多买几处?”
此番,杨帆总共投入了近五千贯,绯绿社那边已经演出了十一场桃花扇,给杨帆带来近一千贯的门票分成,一千余把桃花扇差不多收入两万贯,虽然和周家扇铺的后续合作以及绯绿社那边的演出,预计在未来还能带来一些收益,不过杨帆如今手上不过也只有两万余贯,想买房谈何容易?
是哦,京城居大不易,是自己过于异想天开了,张玉林脸上有些失落。
呵,这小子,对买房很执着啊。杨帆拍了拍手,道:“城里的房子买不起,我们可以买城外的嘛。”
张玉林精神了一下,而后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出声劝道:“公子可别,城外的房子岂能和这城里的相比,那些房子可不值钱,即便是那些豪奢贵族的园林别院,人家也只是偶尔过去小住散心,谁愿意长期住在那荒郊野外的地方?”
杨帆暗自点头,这小子说得有点道理,不过他还是得花这笔钱在城外买处合适的房子,用来安置那辆房车,毕竟也不能一直赖在别人家里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