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浪迹大宋 > 第38章 筑球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齐云社位于外城西部州西瓦子边上的一所规模相当大的宅院内,周围不远处还有着一大片的草场。

    当杨帆等人骑马赶到齐云社的时候,刚刚过了申时,大概也就下午三点多左右的样子。此时的太阳已经没有那么毒辣,加上又有微风习习,倒正是最适合运动的时候。

    “好!”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一声响亮的欢呼声从宅院内传了出来。

    张大宝熟门熟路地带着杨帆等人走进齐云社内时,发现原来颇为宽敞的院子里正在进行着一场蹴鞠比赛,场地四周还有不少或坐或站的围观群众,时而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刚才那声欢呼声就是这么来的。

    院子里的人们正沉浸在精彩刺激的蹴鞠比赛里,倒是没有多少人注意到杨帆一行人的到来,于是张大宝领着杨帆几人找了处空地,也开始欣赏起两队的蹴鞠比赛。

    “公子,你看,场上现在踢的就是筑球了!”吴刚在杨帆身旁轻声解释道。

    一边看着场内的比赛,吴刚开始做起了解说员,结合着场上的变化,给杨帆这个“小白”普及起筑球的知识。

    与白打不同的是,筑球比赛时,球场的中间会竖起一个大球门,高约三丈,宽约一丈,并且顶端以彩带结网,只在网的中间留出一个尺许见方的网眼,叫作“风流眼”,筑球的玩法就是通过进球门来赢得比赛。

    比赛双方分别派出十二人(或者十六人),分着不同颜色的球衣,立于球门两边,组成“左右军”对垒。就比如此时场上的两支队伍就是各十二人的,其中左军“太和队”身着红衣,右军“玄武队”则身着青衣。

    左军与右军均设“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角色,除球头头绑软罗头巾外,其他队员则都是头戴卷脚幞头,以此来区分角色,每个球员都会按照自己的角色,站立于不同的位置,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筑球比赛开始前,左右军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哪一方先发球,且双方事前会商定一场比赛若干筹。

    比赛时以击鼓鸣笛为口号,不管哪方先发球,球都由“球头”开出,传给“跷球”,然后按规则在“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之间传球,传球过程中,手不准触球,球不得落地,最后又传回“球头”,由“球头”射门,也就是将球射过“风流眼”。如果球触网弹回,只要不落地,本队球员可以将球接住,继续传球、射门。球射过“风流眼”,对方接球,也是按规定的传球路线完成传球,再传给“球头”射门。不管左军,还是右军,都是如此,直到任何一方的球飞出场地,或者没有接住为止,球落地为一筹,以进球多寡定胜负。

    并且为了公平公正,每场比赛还设有“都部署校正”和“社司”,相当于正副裁判员。

    一边看着场内的比赛,一边结合着吴刚的解释,杨帆很快便理解了筑球的玩法和规则。杨帆在瓦舍里见过白打表演,相比于白打的娱乐性,筑球显然更有竞技精神,而且观赏性也不遑多让。

    随着比赛的不断进行,杨帆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项有趣的筑球运动中去,并和周围的观众一样,在场上出现一个好球时,都会适时地奉上自己的掌声和欢呼声。

    “老张,你是踢哪个位置的?”比赛间隙,杨帆趁机碰了下张大宝,饶有兴趣地问道。

    张大宝明显顿了一下,然后才慢悠悠地回道:“实话跟你说,你张大哥我的蹴鞠技术,那可是相当地全面,一般来说,想踢哪个位置,就踢哪个位置。”

    呵呵,信你个鬼,杨帆嗤笑出声。

    一旁的李默趁机拆台道:“他呀,除了球头,其他位置确实都踢过,因为他每次都明确不了自己的角色。”

    “噗。。。”

    杨帆乐了,这么菜的嘛,连上场位置这都搞不清楚。

    杨帆笑嘻嘻地指着张大宝道:“老张你这不就是典型的又菜又爱踢嘛!”

    又菜又爱踢!不错,这个词形容得秒啊!简直是说出了此中的精髓!李默和一旁的吴刚、孙达心里差点乐出声!

    “呵,你以为蹴鞠容易啊?有本事你上去踢一个试试?”即使被李默无情地当场拆穿,张大宝依旧面不改色,一脸的淡定,最后更是十分硬气地将了杨帆一军。

    试试就试试,杨帆本能地被张大宝的激将法刺激得差点站起来,还好后来收住了,更没有口出狂言,要不然可能就要变成试试就逝世了!

    “老张你不厚道啊,明知道我就没玩过蹴鞠这玩意儿,还想着让我上去出丑,你这不明摆着欺负我妈?”杨帆嘴角一撇,摇着头道。

    这一刻,杨帆多么希望自己以前不是打篮球的,而是踢足球的,并且还练就了一身高超的“颠球”等足球技巧,这时候就能够好好地“人前显圣”一把,让张大宝他们好好体验一下什么叫技惊四座、一球成名!

    张大宝嘿嘿一笑,装作十分明理大度地说道:“行啊,那就给你点时间回去好好练练,等重阳节时咱们再来比过!”

    “咱要点脸行吗?”李默在一旁都听不下去了,捂着脸无语地说道。

    呵,这臭不要脸的老张,今天都八月二十了,距离重阳节也才不到二十天,这么短的时间,对于杨帆这么个新手来说,能练出个毛技术啊?

    杨帆无语地笑了,决定不再搭理张大宝这个不要脸的家伙,专心看比赛去了!

    比赛场上,两队你来我往,各自都奉献出了好几个炫技般的精彩好球。最终还是身着青色衣服的右军“玄武队”的球头稍微技高一筹,他也凭借着自己个人的强大实力,数次力挽狂澜,帮助玄武队取得了这场筑球比赛的胜利!

    比赛结束后,周围围观的人们纷纷给予热烈的掌声,表示对这场精彩比赛的肯定。双方球员在掌声欢呼声中互相作揖,以示礼仪。

    获胜的玄武队球员,脸上洋溢着蹴鞠时的兴奋以及胜利的喜悦,并且各自都得到了一些锦缎,那是这次比赛的奖品。而反观输方太和队的队员们,都是一副颓丧不甘的表情,最惨的还要属他们队的“球头”了,此刻正在被玄武队的人用白色的粉末抹面,虽然十分羞辱,却也,没有反抗,看起来像是在接受惩罚。

    杨帆向李默求证,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并且解释说这是蹴鞠场上默认的规矩,是赛前就说好了的,甚至有时候输方的球头还要受到鞭打。

    呃……鞭打?这就有点过分了吧?一场比赛而已,何至于此?蹴鞠有风险,比赛需谨慎啊!

    这蹴鞠队的球头作为球队绝对的核心,在场上看起来风光无限的样子,没想到背后居然承受着如此巨大的风险,赢利一切好说,这要是不小心输了,那就难受了。所以啊,这球头,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除了过硬的球技,还得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啊!

    正应了那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付出依然也越大!

    在杨帆晃神感慨的间隙里,随着这场筑球比赛的结束,围观的人们顿时三三两两地散去,太和队的队员更是早已“掩护”着他们“被羞辱”完的“白面”球头匆匆离场了。

    “走吧二郎,带你去认识一下新朋友。”张大宝拍了下杨帆的胳膊道。

    杨帆回过神来,应了一声,当即便跟着张大宝朝场上走去,目标似乎是玄武队的人。

    果然,张大宝带着杨帆等人径直走向了玄武队的球头。

    “恭喜林衙内,又踢赢了一场比赛!”张大宝朝玄武队的球头作揖见礼道,面带笑容,语气不卑不亢。

    杨帆一听到“衙内”二字,脑子里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西门庆专业户”单立文贱嗖嗖的样子,只因他曾扮演过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的高衙内,除了演出了仗势欺民、恃强凌弱的恶少形象外,还演出了一种任何人看见,都会想打死他的那种贱嗖嗖的喜感。

    拜施耐庵《水浒传》之赐,小说里的那个“高衙内”知名度实在是太高了。他首次出场,便是在汴梁的东岳庙调戏林冲的娘子,这家伙自恃是当朝太尉高俅的儿子,一贯“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京师人惧怕他权势,谁敢与他争口?都叫他做‘花花太岁’”。

    但溯本追源,“衙内”在宋时并无特别的褒贬含义,只因为唐、五代时,藩镇多以子弟充任“衙内都指挥使”、“衙内都虞侯”等亲卫官,宋人出于习惯,便将官宦子弟唤作“衙内”,就如称“王孙”、“公子”,并非特指骄横的“官二代”。

    “原来是张统领,今日怎么有空来此?”林衙内客气地回道,并且除了李默之外,他也很有涵养地朝并不认识的杨帆等人打了个招呼。

    这样的举动,让杨帆对他的第一印象颇为不错。

    趁着张大宝和那林衙内寒暄的功夫,杨帆向一旁的李默使了个眼色,询问着这林衙内的来头。

    李默低声告诉杨帆道,林衙内名叫林家驹,今年二十二岁,其父乃是当朝刑部尚书林浦。

    刑部尚书,即刑部的主官,乃是正三品的存在,相当于后世的中央政法委书记兼公安部部长、司法部部长。

    好家伙,这妥妥的官二代啊,这声衙内果真不是乱叫的,杨帆心里暗自乍舌。这官二代对张大宝倒是颇为客气,看来宋家的背景不简单啊!

    “林衙内,这是我的好兄弟杨帆。”寒暄结束,张大宝指着杨帆主动引荐道。

    虽然对方是个官二代,但在杨帆眼里,也不过就是个稍微有点背景的普通人罢了,但杨帆面对这些人情世故,早已不是初来乍到的“愣头青”了,知道有些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毕竟张大宝的面子不能不给,当即主动上前一步,自我介绍道:“杨帆,字长风,见过衙内。”

    “我这杨帆兄弟,便是那‘桃花扇’的作者,亦是那批桃花折扇的幕后东家。”张大宝补充道,想让杨帆显得有分量一些,不过并没有说出杨帆是公主的救命恩人,毕竟在涉及公主的问题上,话不能多说。

    林家驹眼前一亮,颇为感兴趣地说道:“长风好文采,那桃花折扇制作精美,我确实颇为喜欢,特别是首演时的那把头奖折扇,据说更是华贵异常,只可惜不知是何人拿了去,如今却是无缘一见。”

    林家驹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衙内,平时有两大爱好,蹴鞠和勾栏听曲。在他听过看过的戏曲里,桃花扇的水平自然是值得肯定的,爱屋及乌之下,也喜欢上了风靡东京城的桃花折扇。如今看到原作者杨帆就在眼前,便有些激动。

    杨帆谦虚一笑,道:“哪有什么文采,一时侥幸罢了,衙内喜欢便好。”

    “你可别学张统领他们唤我衙内,难听得很。”林家驹无奈摆手,接着说道:“我叫林家驹,字千里,看起来应该比你大上一些,长风不介意的话,便唤我千里吧。”

    “千里兄!”杨帆从善如流,拱手作揖道。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