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大夏永昌 > 第六十一章 御书房会议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肖恒那日在杨忠赶到后,很快便解决开封地区的那些官员,然后将他们的副手提拔上了位置,一路过关斩将,所杀的贪官污吏数不胜数。

    当然,做什么都是有限度的,这个也不例外,肖恒最终还是要回到京都,回去接受深宫龙椅上的那个人的算计。

    其实无论是日益腐败的官场,还是日渐败坏的社会风气,都比不上对外战争更能吸引天下人的目光,更能让一切问题归于沉寂,退居其次。

    爱国始终是一个团结所有国人的终极利器。

    大夏立国的这四十年,大多数年份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才支撑起了这个庞大帝国在百年混战后的平稳运行。

    与此同时,这四十年里,草原上也是降水丰沛,草长马肥,经过三十余年的修养生息,再加上草原雄主圣天大可汗孛儿之的开明领导,草原上的狄族在中原流民的帮助下,确立起了类似于中原战时的军政合一的政体,依靠着草原宗法和严苛的纪律迅速强大起来,早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强盛。

    就是盘踞在西北群山中的西胡部落,东北冰雪里的东卑人,也都依靠着大自然的馈赠和中原流民的协助,愈发强大起来,但同时也都因为不断壮大的部族而主动或被动地表现出了一副咄咄逼人,侵扰中原之势。

    而愈发善变的老天爷在近几年冬季的那几场漫天大雪中,在给予各部落重创的同时,也对这种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心高气傲,自诩文明的大夏人民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上至帝王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主战,期待着数十年前太祖皇帝五千轻骑,三千里突袭,直取狄族人王帐,俘虏一千王族的丰功伟绩重现,渴望着帝国的铁军踏过阴山,在大草原上与狄人来一场生死大决战,将他们彻底消灭。

    不过奇怪的是,大夏铁军并没有如预期一般北踏狄人,西征杂胡,东降卑人,而是一直按兵不动,若是遇到突然来袭的小股敌人才会出击,好在大夏战神齐王殿下战无不胜,这才稍微平息了天下人窝在心中的怒火。

    各部族中,西胡的情况是最复杂的,按理说这个部族不算小,实力应该不弱,虽然不能和狄族的数百万部众相提并论,但是也不至于落到如今这番夹在夏狄两大力量间求生存的地步。

    西胡部族大约六十余万人,能战者过十万骑,却分为了三大部落以及或依附,或独立于其中的十几个小部落,各中矛盾不断,相互攻伐也是时有发生,甚至于对夏帝国的政治立场也是大相径庭。

    其中既有南支因为靠近夏帝国,尝到了茶马贸易的甜头后而主动交好,被赐姓封侯的,也有北支与狄族王庭交好的,西支游走于两边的,诸小部落更是不用说,往往都是见风使舵,谋求生存的墙头草罢了。那些所谓的立场和道义在生存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这几年大夏与北狄的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战争看起来一触即发,但却始终不发。拥有四十余万骑,组织严密的狄族是大夏帝国不得不重视的强大威胁力量,为了能够集中力量对付狄人,夏帝国无疑是要拉拢西胡和东卑的。

    东卑王室和外戚兼辽东军统帅李氏家族交往不浅,双边贸易也是日渐繁荣,问题倒是不大。

    而西胡与大夏一直以来也相安无事,虽不能全部拉拢,但是各支相互制衡,也不至于倒戈北狄。本来一切安好,可是前段时间西胡南支首领,被赐姓杨,封武安侯的杨氏却私下与狄人密谋反叛,被西军大将军刘世安当场抓获,其非但不伏法认错,反而与西军对抗,最后被刘世安大将军绞杀于边境,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西胡部族全族的一致反抗,如今西北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

    肖恒虽然是第一次上朝,但在妻子早前的悉心嘱咐下,也并未有什么失误。例行早朝只说了些譬如荆楚水灾,云贵流民等等无关痛痒的事情,真正有决定作用的,关乎着整个国家命运和天下百姓生死的决定往往是早朝后集中在御书房内的会谈。

    每一次御书房的会谈中,有些人是固定的,譬如当今皇上,储君太子,康王,靖王两位皇子,丞相萧瑜,有些人是依据会议内容而定,譬如从这次御书房会议的人员构成,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商议的话题了,枢密院左右两位枢密使黄海,林庚,户部尚书李皓程,工部尚书周旭都来了,除了讨论西北边患,还能是什么?

    当然,与会的除了这就九位大人物,还有夏帝的贴身太监李公公,以及翰林院的四位博古通今,无所不知的大学士,他们有时也能提出一些极具价值的意见,特别是历经两朝的大学士孔墨申。当然,大学士们最主要的还是用来说些皇帝陛下不好开口的话的,因此也往往成为了会议走向的风向标。

    肖恒看着这些人,无比平静的内心竟然有些莫名的激动,还伴随着些许难以置信。这个国家权势最盛的,最睿智的大人物都集中在了这间房子,他突然在想,要是自己有一颗炸弹,把这一屋子的人直接全部炸死,然后又穿越回蓝星,回去把那些算计自己的老家伙杀光,那得是多么舒爽的一件事啊!

    只是,大夏国或许几十年内都永无宁日了,不止是各方势力的内斗,北边的三大游牧民族能不趁机侵扰?任何天灾,内部矛盾在中原这块大肥肉面前都不值一提。甚至于西南弱小的南诏也会趁机北上袭击,侵扰云贵。内忧外患下,大夏或许会进入类似于南北朝的格局也不一定,而这个百年乱世之后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或许又再次陷入了二世而亡的诅咒。

    跳出这些无聊可笑的幻想,肖恒还是得多听少说。参加这次会议,他并不打算以什么现代人的见识来一篇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自己面对的是一群人精,很多事情不是他们想不到,而是不想做,不是对国家无益,而是对他们无利。

    所以肖恒更多的是摸清楚各方的态度,然后和自己目前掌握的情报联系起来,揣摩各方的利益动机,进而推断出大夏国内部的矛盾和势力分布,以便自己选择站队,争取利益最大化。如若不然,自己到时候得罪了人,办错了事都不知道,更别提什么培养自己的势力,拉拢各方力量了。

    当然,肖恒本身就有这样的天赋,揣摩人心,拉帮结派,培植势力,这是他前世赖以生存的本领。再加上昨天半天的时间已经基本上弄明白了大夏王朝对外政策的核心,也由此大致推算出了今天会议的走向。所以他并不慌张,反而若是被攻击了,还有底气敢反驳一番。

    看过西军大将军刘世安派人三百里加急传回的军报,又听得夏帝的一番忧国忧民的开场后,肖恒大致上也了解了杨氏叛乱事情的始末。但是对于军报所说的许多话他却是不完全相信的,但是却在上面找不出任何问题,甚至于说那些表述上的小问题都不重要,若是如军报上所言,北狄和西胡勾结,意图联合攻夏,那便是一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战争,任何事情都不如这件事来得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如何化大为小,避免两线作战,甚至是三线,四线作战。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大夏虽然也是兵强马壮,国盛民强,但是面对狄族四十万骑,西胡十万骑的庞大压力,除去防范西南的部队,半独立的东北李氏辽东军,留驻京都的防守京军,大夏能拿出的常备军不足四十万,所以虽然双方都觉得自己优势很大,可以击败对方,但若是真的打起来,扩军加税征徭役是必不可少的,不打个国破民凋,哀鸿遍野或许根本结束不了。

    “萧卿,对这份军报,你可是有什么看法?”

    夏帝环视一周,太子杨瑞看起来还是一如既往在发呆,三儿子康王依旧面无表情,看不出是又在想什么,四儿子靖王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但实则只会在脑子里胡乱想一通,再来个纸上谈兵,所有最后夏帝微微叹了口气后,只能选择再苦一苦百官之首——丞相萧瑜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