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可如果有人说那是当朝太子写的,想必听的众人一定会集体竖起耳朵再问一次,若还告诉他,那是一首专写青楼女子的妙词,原型还是大名鼎鼎的金凤楼头牌花魁——锦儿姑娘,那听的众人必定会一齐“嘘”一声以示不屑,这人怎么会编出这么拙略的谎话,知道大家想听,什么事都往锦儿姑娘身上扯。
其实不只是平常百姓,就是上京城其他几大青楼中太子的相好们都不信,太子殿下嘛,她们还不了解?除了钱和权,还剩啥?啥都没有了!
而且要作词,写鲜花,写明月,写大江大河,抒发豪情壮志,亦或表达怀才不遇才是正道啊!这写风月场中的青楼女子却是闻所未闻,更况且太子殿下什么身份?怎么会写这种东西,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但是随着这样的话被一个又一个人一遍又一遍的复述,越来越多的人听了一遍又一遍后,终于有人开始相信,更有好事者也参与了传播,而且传着传着,故事远比最开始的版本还要精彩得多,听众们更是津津有味,此时是与不是,真与假早早已经不重要,众人已经选择了相信。
相对于寻常百姓关注词作背后的“故事”,青楼的其他姑娘们则是先细细品味了这词的意义,再看那题名居然是“小人人”,不禁纷纷捂嘴笑作一团,只觉得太子殿下忽然间就成了一个情深意重,顶顶有趣又玉树临风的男子。不过她们对熊锦儿的厌恶又加深了一层,而且形成了近乎统一的意见:熊锦儿那种**怎么配得上殿下这种男子?
文人们则分成了好几派,一开始,他们在仔细观摩赏析后,觉得这首词写得极妙,但是碍于所写的内容并非主流,甚至还有点不入流,倒是没有人说出什么评价之类的话,不过倒也有不少人好像在隐隐点头。
其中一派中很快便有人提出质疑,觉得这词极有可能是殿下买的。京都权贵为了扬名,花钱找人代笔,买诗买词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其中的内幕大家也都知道,只不过就算是买来的,也不太可能可以买到这种质量的词啊!况且昨夜诗会上许多人都在场,可是看着殿下即兴而作的,怎么会是买的,于是这种质疑很快便不攻自破了。只是众人心中又觉得有些不合理,若是殿下真是有这样的才华,又何必昨夜才展露出来呢?
于是另一派则开始通过往日里杨瑞在青楼喝酒时,参与宴会时的各种细节,经过只有些许漏洞的“严密”分析,最终证明了太子殿下真的是有才华的人,只是比较低调内敛,昨夜是为了美人,迫不得已才出手的。
但是还有一派则认为这都是一个月前的那次坠船,听说殿下因祸得福,脑子也从此开了光。仔细想想坠船之后殿下才一改常态,还在楚州苦读了一个月有余,众人便又觉得这种说法也很有道理,所有的一切似乎也都能在那里找到源头。
但是随着另外一首词从金凤楼中流传出来,众人的态度又发生了极大的分化。
据说那是太子殿下一夜风流后念念不忘,在离开锦儿姑娘前留下的词作,定睛一看,真可谓是字字香艳,句句勾魂,特别是最后那一句:“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实在是......不堪入目。
面对这个问题,文人们似乎分成了两派,较为保守的一派开始批判这词作的内容,从朝廷一贯的政策到对世风的影响,再到对文坛的危害,无一不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而另一派则选择了沉默,他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更觉得一个个成日混迹青楼的,怎么有脸说这个,但是这种想法毕竟和朝廷的政策不符,更和世俗的观点相悖,是万万说不得的。但是他们心底都对敢直接这样写出这等词作的太子杨瑞深深佩服,恨不得和对方好好交流一番,只是身份云泥之别,也就只能在心里想想。
不过,无论是哪一派,都纷纷借着评判之名默默记下词句,以备研究所需,那些没见过锦儿姑娘的,也已经**着晚上到金凤楼一探究竟了。
当然,也有忧心文学发展前途者提议在场的人写个联名信,一起抵制这股歪风邪气,更有人说要将这事举报到卫皇司六处去......但是一想到对方是当朝太子,而自己身为文人也不好和卫皇司那群恶狗为伍呢?于是这两个建议都因为无人应答而很快就作废了,但是众人还是不忘从各个角度对这两首词作大肆批评一番,而对太子本人的讨论也随之而来。
“哈......秋——哈......秋——”肖恒坐在书房里,连打了两个喷嚏,整个人有点不明所以,昨夜还着凉了不成。
不过他现在可没有时间想这个,中午的时候,宫里就来了圣旨,大概是昨日在朝堂上的一番言论和昨夜在金凤楼的那首词作已经传到了夏帝的耳朵里,对方才会给自己封了一个“大西北剿抚统军大都督”,派遣自己两日后率使团前往灵州,全权负责整个西北军务与和谈。
当然,那两件事只不过是导火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夏帝如今在朝堂上真正可以派去西北充当门面的就只有自己了,西北军务事关重大,夏帝不可能亲临,齐王在冀北抽不开身,康王,靖王是李氏那边的,朝中的大臣都不够格,所以就算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也必须去顶个名头,只不过会派个真正主事的去全权负责。
而这个安排也正好符合肖恒的**,他之所以写那一首词,争那一个女子,把动静闹得如此之大,可不只是为了争一口气,更不只是贪图美色,捍卫自尊,而是要引起夏帝的注意。
肖恒清楚地知道,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夏帝就是所有一切权力的来源,整个上京城里也到处都是他的耳目,而在有充足的筹码之前,自己能拥有什么只不过是对方一句话的事情。
这些天肖恒仔细地分析了自己目前的处境,最终发现自己手上的牌实在是太少了,能够调动的资源和人员也太少,除了太子府里的五百亲卫,杨忠和他手下的几十个护卫,可人的晴儿,在上京城里就几乎再也没有自己的势力了。这对于太子这个位置上的人来说是极其可怕的,同时也意味着自己现在除了占着太子的位置外,对于当今皇上其实毫无价值,而这更可怕。
但是对方一定是需要自己的,太子的身份便是自己目前以及以后的最大筹码,也是现在自己可以利用的最大资源。朝廷权力的制衡不可能允许任何一方独大,所有太子必须强大起来成为制衡其他皇子,团结朝廷官员的重要一极。
所有如果自己要重新获得权力,除了自身在产业金钱方面的谋划外,还必须要先引起夏帝的注意,让他意识到自己这颗棋子不再只是一个吉祥物,而是一颗可以用来替他清除不安定的地方势力,平衡朝堂力量的有力武器,从而让自己这个太子重新进入权力运行的中心。只有在那里,亲自去领导和处理关乎帝国安危,维系帝国运行,涉及到人员调动和财务的大事件,只有接触到那些东西,肖恒才能重新夺回属于太子的权力,也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午时,大夏国京都城东大门。
为了给太子肖恒送行,往日里熙来攘往,热闹非凡的东大门已经被士兵封锁了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一点没有往日的热闹繁华的影子。
“听,来了,来了!”在不知是谁的激动的,拼命压低声音的叫喊中,空荡荡的街道上气氛更加森严,肃静,所有管事的官员,打杂的衙役都停止了走动,在街道旁,屋檐下,自己的位置上,小心翼翼地站着,目不转睛地屏息以待。
寂静的街道上慢慢响起了“得,得,得”的清脆有力的马蹄声,声音由远而近,逐渐清晰有力。片刻之后,一组重甲骑兵,六排六列,腰悬金牌,手执纹龙的金黄色皇旗奔驰而来,这些是夏帝出行的开路骑兵,个个都是万里挑一,身高体壮,勇猛豪迈的军中强手。
听到这极具特点的重甲骑兵铿锵有力的马蹄声和马背上铠甲的摩擦声便知——陛下的车驾马上就要来了,一刹那间,街上更加肃静,焦躁,那一声声“得得”的马蹄声就好像敲在每个人的心头。
一直等在城门外的文武百官听到这马蹄声,除了丞相萧瑜依旧气定神闲,太子肖恒好像心事重重,康王肖敬还是面无表情外,包括靖王肖志在内的其他人都眯起眼睛盯着由小而大的骑兵,面目更加严肃庄重,一点不敢懈怠,就连刚刚叽叽喳喳的窃窃私语都已经消失不见。
虽说是给肖恒送行,但是这文武百官战战兢兢,官吏杂役小心翼翼却是因为皇帝陛下今日也会前来,若是不知情的,看这阵势,甚至会以为是皇帝陛下要御驾亲征了。
重甲骑兵在城门口外陆续御马停下后,分成两队整齐分列在城门的两侧。
很快,街道上又重新响起了马蹄声,不过声音缓和了许多。
夏帝乘坐的的巨型马车缓缓驶来,最前面是六列绵延的披甲骑兵,然后是数百名太监组成的仪仗队,后面则跟着无数列队整齐,紧随而至,全副武装的宫中禁卫——御林军。
这种巨型马车是皇帝专用的,由六马并驱,足足有一丈六尺高,宽达八尺有余,飞龙舞凤的浮雕装饰在马车四面,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左右两侧的小窗紧闭,抹金铜镶宝石珠器的巨大车顶和绣着金丝黄龙的锦绸遮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再配上这些护卫的御林军,无处不彰显着帝王的霸道至尊和无上权威。
马车刚刚驶到城门口,肖恒,肖敬,肖志,萧瑜和文武百官便纷纷在城门外一侧跪下行君臣跪拜之礼。
马车缓缓停靠,坐在车前的夏帝贴身太监李公公起身,躬着腰掀起了马车上华贵的金丝黄龙锦绸遮帘,然后夏帝才在李公公的搀扶下缓缓走下马车,轻轻一挥手,示意文武百官平身。
夏帝下车,与百官和皇子们一番寒暄,又私下和肖恒单独聊了几句,说的无非是要多多信任自己派来一同前往的副使谭志耀,凡事不可轻率,传授一些政治经验,顺便还特意交代了若是有机会肖恒务必要除掉西军统帅刘世安,只是那个语气,似乎是对肖恒不抱什么希望。
说到底还是不信任肖恒的能力,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子,他这个做皇帝的爹当然清清楚楚。派他去一则是因为御书房的一席话和那两首词作使得这个老父亲对自己不争气的儿子又抱有了侥幸心理,另外则是确实无人可派了。但是对于夏帝为什么叮嘱自己要除掉刘世安,肖恒早就通过谭知道了。
......
......
不多时,肖恒与众人一一道别,就是老冤家靖王,这时候在夏帝面前也说了许多漂亮话。废话说完,上千人的钦差使团也已经准备妥当,一营京都驻军,数十辆载满辎重的马车,还有太子专用和京官所用的特制马车,以及杨忠所率的数十名太子亲卫,副使谭志耀手下的各级各部随行的官员,侍从都已经整装待发。
随着车轮滚滚作响,肖恒所乘的马车缓缓驶离了上京城,浩浩荡荡地向着西、东边驶去........
大夏或许会永昌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