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皇帝日理万机,天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时间和宋浩见面,所以他只能等,一直要等到万岁有了充分的时间才行。
若是皇帝的日程安排的太满,那就只能等别的日子。
为了见皇帝一面,等十天半个月都不算很过分。
在都知监等候陛见的时候,宋浩见到了一个老熟人:杨延麟。
同为葫芦河一战的有功人员,一起被皇帝召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杨延麟是来给太子上课的。
作为东宫的侍讲教授,基本上相当于太子的家庭教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太子师。
听起来这个身份好像很尊贵很有面子,其实太子的老师不止一位,而是一个小型的团队。
真正意义上的太子师是侍讲学士,而杨延麟仅仅只是个侍讲教授,相当于副科老师。
按照朝廷体制,作为太子正式老师的侍讲学士总共有四位,象杨延麟这种不太重要的侍讲教授可多可少没有定员,主要是做些讲经解史的工作。
因为不是很重要的正式课程,所以每个月只安排两堂课,还会兼一些其他的差使,比如说那个巡检的职务。
“万岁有旨,只要你来了就随时通传。”杨延麟说道:“随我去钟粹宫见驾吧。”
去钟粹宫?
看来当初的猜想是正确的,这确实不是个正式的召见。
一般情况下,皇帝召见外臣,多在三大殿进行,或者是文华、武英两殿也可以。
但钟粹宫却是太子的居所,而不是商议国家大事的地方。
有明一朝,钟粹宫都是太子的起居读书之地,只有嘉靖皇帝曾经在这里炼过丹,算是一个例外。
正常情况下,太子长大之后就应该搬到宫外另建太子府,现如今的太子已经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按说早就应该搬出去。
之所以还住在钟粹宫,理由只有一个。
没钱!
崇祯皇帝拿不出那么多钱财给太子修建府邸,也就只能先凑合着住在禁宫当中了。
一路从都知监走来,沿途所见宫阙大多晦暗陈旧,尤其是皇后居住的懿安宫,明显曾经被大火烧过。
虽然已经搭建起了脚手架,看起来好像是正在修缮,却连一个工匠都没有看到。
问过杨延麟之后才知道,懿安宫在四年前失火被烧了很大一块。
周皇后体恤国家艰难,本不想修缮,但太子的年纪却越来越大,眼看着就已经到了大婚的岁数,就琢磨着自己搬到翼殿去住,把宽敞的懿安宫腾出来用来给太子办理婚典。
结果修了一半就又没钱了,成了一个“烂尾工程”……
巧儿心目当中那个金碧辉煌仿佛琼楼玉宇的皇宫,其实早已经破败不堪,没有了天家应有的排场和气派……
关于历代帝王的样貌,史书中的记载大致相同,无非就是“龙额广颌”、“隆准而目炬”、“身姿甚雄伟”之类的描述。
亲眼见到了崇祯皇帝的模样之后,宋浩才真正明白,原来史书中记载的东西也并不可靠。
眼前的崇祯皇帝不仅身形消瘦,而且面色苍白,怎么看都和“身姿雄伟”不沾边儿。
因为不是很正式的召见,所以崇祯皇帝没有穿龙袍,而是穿了一件子青灰色的窄袖长衣。
要不是双肩部位上绣着的团龙,很难想象得出他就是大明王朝的九五至尊。
坐在皇帝身边的那个女人穿的稍显正式一些,头戴四方凰冠,披了件儿火云纹的九凤丹阳氅。
这一身装束已经很好的说明了她的身份——母仪天下的周皇后。
周皇后的脸色比崇祯皇帝要健康的多,但却很难用“漂亮”“美丽”之类的词汇来形容。
圆盘脸,嘴巴显得有些大,而且面色较黑,若是换一身粗布装束的话,简直就和风云村的绝大多数村妇没有太大区别。
自古以来,皇后的姿色就不是很重要的因素,最要紧的是一个“德”字。
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民间,这位周皇后的名声简直无可挑剔,朴素、节俭、体恤民生。
虽然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却足以对得起“母仪天下”这个评语。
按照刚刚学来的礼节,正式拜过了帝后,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依旧正襟危坐,仿佛一尊没有情感的神像。
与之相比,周皇后则显得更加亲切随和,她伸出双手虚虚一扶,面带笑容的说道:“原以为阵斩伪酋皇太极的宋浩定然是身高八尺体态雄健的彪形大汉,想不到竟然这般年轻的俊彦之才。又不是在朝堂之上,莫拘礼数了,坐……”
皇后赐座,当然不能真的一屁股坐下,而是象征性的虚虚一让,站在下首等待皇帝的问询。
“宋浩,”轻咳一声,面无表情的崇祯皇帝终于开口讲话了:“虽是一介白丁,却心系社稷,战阵杀敌阵斩皇太极,大振我朝民心士气,倾颓之风一荡而空,其功不小啊。”
“臣虽位卑,尚有几分愚忠,奉朝廷之命兴民团起民练,强虏入寇之际,唯有一力死战报效浩荡皇恩。至于阵斩敌酋一事,实是仰赖万岁洪福,侥幸而已,万不敢当一个功字。”
这一番问答,不过是例行公事般的奏对,早就以后把台词都背熟了的。
其实全都是废话,一句有营养的都没有。
这叫奏对得体。
宋浩的表现似乎让崇祯皇帝很满意,微微往前倾了倾身子,刻板的脸上终于有了点赞许的意思:“风云村民团制置如何?有多少人马?”
“回禀万岁,风云村民团不过是些有心报效的乡民而已,谈不上什么制置。至于人数么……总共就六百余……”
这事不能撒谎,因为杨延麟很清楚风云村民团的底细。
按照朝廷体制,宋浩那个捐来的守备校尉的官职并不算高,只能下辖四百二十到四百五十人马,若是超过了这个数字就算是违制。
不过呢,同样的事情也有两种说法:现如今的宋浩立下了天大的功劳,违制也就成了“心系朝廷,实心用事”了。
自己掏腰包给朝廷养兵,当然是越多越好。
“才六百余乡勇,就能阵斩虏酋皇太极,想来定有一番苦战。给朕仔细说说,这一战是怎么打下来的?”
说到这里,宋浩就开始充分发挥他的表演才能了。
葫芦河一战本就血腥惨烈险象环生,经过宋浩的“艺术加工”之后,把整个战斗过程说的增加激动人心。
到了最后,宋浩竟然硬生生的从眼角挤出几滴泪来,连声音都有些哽咽了:“葫芦河一战,风云村民团折损甚重,直接战死者超过半数,伤者无算。更有助战的老幼妇孺,为国捐躯者更甚。战后收敛遗体,竟然有千二之多,十里八乡已是户户哭丧家家戴孝,惨呐……”
“乡民尚思为国杀敌,实是民心可用。”
听罢了宋浩描述的战斗经过,崇祯皇帝微微的点了点头:“此等忠勇之民,朝廷当有所封赏,此间事了之后找有司议一议,多给些封赏也就是了……”
“朕再问你,强虏入寇之际,官军退散,为何你这小小民团能够击败强敌?”
临来的时候,宋浩就知道这是一个定然会问起的话题,早就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马上侃侃而谈:“敌军气势汹汹,看起来虽盛,却已是强弩之末……”
“敌以少兵临大国,必然力求速战速胜,一个昼夜之间行军一百四十里,肯定是轻军冒进。”
“葫芦河三面环绕,便如一个口袋,钻进来之后一定会急于突破。只要抵住首轮冲杀,以后也就好说了。”
“自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臣将风云村民团至于背水一战的境地,民兵必然死战到底。”
“如此一来,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敌焉有不败之理?”
这话说的……相当空洞,全都是些不切实际的理论,但却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听的崇祯皇帝不住点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