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虽然苏轼在密州待了两年多三年不到,却留下了很多名篇。只不过大家都只记得文章,不了解苏轼的生活背景。
比如之前写过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接下来的《超然台记》。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刚把蝗灾和流寇一并解决掉,自己就因操劳过度而病倒,好在身边有个贤内助小王夫人以及意外来到这里的后世人苏亦菲和郑瑜修。有后世的高科技医药和妻子无微不至地照顾,苏轼很快就恢复了过来。当地的下官建议知州大人要劳逸结合(暗示苏轼要多带大家出去玩)。
然而苏轼理解成了另一个意思:既然要我好好享受嘛,那先得要有个能让调冶情操的地方呀!
于是,苏轼决定花一点经费修缮一下园圃。
官员们内心崩溃啊,明明想让知州大人带着大家去“夏游”,怎么结果变成了把菜园子变成工地。
在密州州衙西侧,有一个小花园,与衙门公堂以一门相连。平时那个小花园都让衙门的小厮去打理,种点蔬菜,养几朵花,供官员工作累了去休息。
官员也没办法啊,只好陪着苏轼选址选建筑材料呗。
菜园子的北部有一个小亭台,不过因为密州每年都遭天灾,财政资金又被之前的官员贪了去,所以小亭台渐渐荒废了,也没有人拨款修缮它。
现在苏轼来了,终于有资金将它翻新。
工期一个月,终于把这个年久失修的小台子建好了。
台面由麻石铺砌,底部成六边形,六个角上各用一根红木作为支撑,台盖叠有两层,下大上小,末端向四周延伸,顶部的斜脊上翘犹如鲲鹏展翅。台子的面积虽然不大,只能容纳八到十人同时休息,但肆意夸张的台盖形状,还是体现出了苏轼潇洒豪放的性格。
苏轼看到这个台子,心里十分欢喜,立马写书给苏辙,告诉弟弟自己在密州建了个小台子的事,并请求他为自己的台子取个名,写一篇贺文。
苏辙接到哥哥的信,知道哥哥在密州为百姓除害,政绩不俗,又知密州容易遭天灾,哥哥公务繁忙无以散心,于是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一句,将苏轼修建的台子取名为“超然台”。苏辙还写了一篇《超然台赋》,遐想哥哥跟官僚一起坐在台子里饮酒赋诗,游赏宴乐的情景。假想哥哥在亭中登临远眺,渴望重返朝廷的期盼;也借机表达了朝廷党派纷争使至二人漂泊他乡的愤懑;最后笔锋一转,“诚达观之无不可惜,有何由于忧虑”,劝解哥哥和自己的郁郁不得志。
苏轼收到苏辙的信件后,心中欣喜万分。知轼者,子由也。他看似不羁世俗又心系天下的心,只有苏辙一个人懂。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