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外包,纺车?
这几个词语在大臣们脑海之中久久不能消散。
赵祯沉吟了一阵,见到几位大臣面露疑惑,圆场道:“琮儿,你具体讲一讲,到底是怎么回事?”
韩琦等大臣也纷纷点头:“对对对,太子殿下你讲一讲怎么回事吧。”
赵琮也料到了众人的反应。
“将作监新做的纺车可以提高织布的效率,纺车用水车驱动,无需人力。”
“纺车一次性可以织一丈宽的布,就算用棉麻也可以。”
“纺车织好的布给汴京城的那些农妇,时值冬日,农妇赋闲家中,我以十个大钱一件的价格让她们做棉衣。”
“另外,棉衣之中,除了会用到柳絮,还会用到另外一种保暖的材料,此物我称之为,棉花。”
赵琮负手而立,对着一旁的小太监招了招手。
小太监端着盘子走了上来。
这盘子里,装的是一大盘棉花。
大臣们一个个惊奇不已。
首先,这纺车的出现让他们有些惊奇!一次可以织一丈宽的布,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啊。
那些小的纺车也不过就只有三尺宽的布,这一丈宽的,那效率可是高了许多啊。
“这是棉花?似,摸上去很是柔软啊。”韩琦手里捏着一团棉花,很是惊疑的说到。
包拯双目有些发亮,严肃道:“好东西,摸上去柔软至极,穿在身上也不会瘙痒。”
“若是可保暖,可谓是神物。”
富弼从几个宰相身前挤过去,急切道:“太子殿下,这玩意你有多少?”
“不多,做个一万件棉衣应该问题不大。”赵琮道。
当即,富弼就呆住了。
他下巴有些颤抖,看着赵琮欲言又止。
赵琮知道富弼想说啥,抢先道:“我会将棉花的种子交给朝廷,若是此物可以推行天下,也算是造福百姓了。”
得到了赵琮的回答,富弼大笑:“好!太子殿下大义,我替天下百姓多谢了。”
富弼是个心怀天下百姓的人,在庆历二年担任徽州青州刺史时,几年内救助了几十万老百姓。
而今担任枢密使,却还是对于民心大计甚为关心!
见此神物,心底大喜,当即就想要询问赵琮此物是否可以用于百姓。
赵琮肯定的回答让富弼松了口气。
一时间,满朝文人都是附身齐声道:“太子殿下大义!”
赵祯哈哈大笑,摆手道:“吾儿做得好!”
“那北地棉衣的事情就交给太子去做,各部极力协配,十五天之内,将棉衣送至北地!”
赵祯说着看着人群之中的一人,轻声道:“余靖相公,棉花的事情你们工部看着办,若是可以推行天下,让百姓免受严寒,那也不失为一件大好事。”
工部尚书余靖出列,举起玉笏大声道:“老臣遵旨。”
关于那三封奏折的最后一封,所有人都默契的没有提起。
因为他们都知道赵曙将赵琮赶出府的事情。
想来肯定是因为赵琮的出现让赵曙心有不甘,所以这才发怒将赵琮赶出来。
赵琮理政的能力让众多大臣都很是惊讶。
他们没想到赵琮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散朝之后,韩琦四人一起来到了文德殿。
文德殿是皇帝上朝下朝暂时休息的地方,后面就是赵祯的福宁殿。
文德殿内,几个工部的大臣和司农寺的大臣被赵琮叫到了这里。
工部尚书余靖,司农寺卿姚长孝等一众大臣都来了。
“太子殿下,这棉花为何地产物?”余靖手里拿着棉花,一脸惊奇的问道。
赵琮轻声道:“这是极东之地的作物,我也是偶然才从一些外国商船上发现的。”
关于棉花的记载,在【宋书】上有记载其来源的猜测,写的是‘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也就是说,棉花在宋末期出现在泉州,而泉州的棉花,是来自于外国的商船上的。
历史上,棉花的完全推广是在朱元璋时期才推广开来的。
但是赵琮却有着不一样的打算。
“可是这想要百姓资源种植,怕是难度很大啊。”姚长孝作为司农寺的官员。
自然很清楚这方面的难题。
棉花那终究只是一种绵绒,不能吃,没法食用。
对于老百姓来说,粮食那才是最重要的。
赵琮也深知这点。
仁宗时期,大宋百姓有近七千多万!在这个亩产仅为三百八十斤左右,也就是两石的时代,粮食的产量还是很紧张的。
根据数据统计,两宋时期,百姓人均年粮食持有率,在八百市斤。
平摊下来,不过也就是两斤粮食。
可还要包括赋税,征收,损耗,一系列的衰减。
剩下来的,也不过是就口粮,这其中,还有贫富悬殊。
所以说,想要百姓们自愿拿出土地种植,这是很难的。
赵琮沉吟一阵,道:“我观各地民兵府兵众多,不如先满足军队,开辟荒地让各地民兵先种植,自给自足,如何?”
余靖眼前一亮。
“好主意,各地民兵平时也是在田间地头务农,若是由朝廷出面开辟荒地,先将棉花推行到军队之中,后续再由百姓们自主种植。”
赵琮补充道:“还可以设立店铺,卖一些棉花织物,如围脖,手套,靴子之类的,棉花的好处百姓们也很快就可以看到。”
姚长孝竖起大拇指:“太子殿下好主意!”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姚长孝这个常年和农事打交道的官员心里很清楚,百姓那是会跟风的,有时候看着别家的粮食长得好,就想着明年翻地也种下一试试。
有时候种的一样的作物,人家的就是长得好,也会想方设法的按照别人的法子试一试。
若是棉花的织物可以盛行大宋,相信到时候根本不用他们干涉都可推行开来。
赵琮郑重道:“棉花推行虽然可以,但是也要明令规定,不可占用粮田,一家种棉不可超过原有耕地的两成。”
“另外,为了鼓励种植,种植棉花的土地不征收地税,各地地主豪绅则是征收一半。”
这后面的就是一些条令了。
棉花虽好,但这玩意毕竟不能当饭吃。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