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仁宗遗嘱:其实朕还有个儿子! > 第81章 那就抄吧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八十一章:那就抄吧

    男人哪儿可能没火气。

    更何况是十几岁的年轻男子。

    虽然在最后一步赵琮及时刹车,但基本上该跨过的界限还是跨过了。

    一大早,赵琮就在端雨的服侍下更衣上朝。

    “去将书房左手抽屉里的那卷纸给我拿来。”赵琮整理着衣衫,说道。

    端雨小脸儿有些绯红,昨夜的经历实在是迷幻,让她一向清醒的脑子现在还有些晕乎乎的。

    天可怜见,她哪里知道床笫之乐居然还有那么多方式。

    拿上纸,赵琮坐着马车去了垂拱殿。

    到的时候,官员们都已经上朝了。

    “诸位爱卿,孤有一言,可言否?”赵琮手里拿着一本??子,问道。

    韩琦抱着笏板,头顶官帽,恭声道:“殿下有言,自当直言,臣等为殿下之臣,不敢僭越。”

    “既然如此,那孤也就直言不讳了!”

    “诸位请看,孤的手中是何物?”

    赵琮拿起手里的??子,问道。

    贾昌朝微眯眸子,淡笑着道:“回殿下,这是一本??子。”

    “不错。”赵琮点头,脸色有些严肃道:“正如贾公所言,此乃一本??子,既然是??子,所行乃是何事?”

    话到这里,大臣们就有些云里雾里了。

    ??子还能干嘛?

    贾昌朝继续道:“??子为百官向君王诉事之奏章。”

    赵琮笑了笑:“不错,本朝改称奏章之名为??子,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奏折过于正式,不足以满足平日里诉事过程。”

    “既然是??子,理应清明简洁,诉事公正。”

    “??子不是诸位臣公谈天说地,阿谀奉承之地,可孤这些时日批阅??子,多数??子几乎是满篇腈纶!”

    说到这里,赵琮的脸色也阴沉下来。

    “这是一本同州知州谭月林的奏折,满篇提及正事的句子不超过十句!”

    “洋洋洒洒三千字,最终目的只有一句,请朝廷降低明年赋税。”

    “孤是左看右看,生怕遗漏了他谭月林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结果一篇文章看下来,竟是些大道理,阿谀奉承,将赵氏先祖夸了十几遍!”

    “诸位臣公,你们告诉孤,这样的??子,除了满篇的经义文章展现他谭月林学问高深,还能表达什么?”

    赵琮直接一把丢掉手里的奏折,质问道。

    这时候,韩琦包拯等人脸色有些明朗。

    翰林院,知谏院,御史台那些大儒却是有些脸上挂不住。

    因为赵琮说的就是他们!

    这些老学究哪个不是天天琢磨着怎么写出锦绣文章,写出好的经义辞赋,以此来让君王夸赞。

    可如今太子将话说的这么直白,当真应了那句老话。

    只活说不会做。

    大宋的那些大儒,基本上都是如此,嘴上可以说出一个大治之世,可实际上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种麦子,怎么养牛羊。

    “孤问你们话!”赵琮脸色漆黑的开口。

    “臣以为,太子所言极是!”

    有人站了出来。

    众人偏头一看。

    是曾公亮。

    这也是一位大佬了,如今大宋的吏部尚书,掌握官员升迁和考评。

    不过他不怎么偏向任何一家党派,所以赵祯将他安排在吏部尚书这个位置上,也是有所考究的,吏部是最为重要的位置,官员升迁全看曾公亮。

    若是他偏向任何一方,那一方就会在党争之中得势。

    不过此时曾公亮站出来,想来也是赞同赵琮所言。

    “曾公觉得,该如何改制?”赵琮不咸不淡的问道。

    曾公亮朗声道:“殿下,臣尚无好的办法。”

    没方案你说个锤子!

    赵琮脸色一黑。

    你丫的来找茬的是吧?

    见曾公亮没说出个一二三四五,那些翰林学士和一些大儒就开始跳脚了,纷纷站出来解释。

    “殿下,呈交帝王之奏章,应当注重礼法尊卑!大宋乃是礼仪之邦,又岂可用大白话诉事?若是如此,大宋礼仪何在?”

    “臣附议!奏章本当如花团锦簇,若是连文章都作不好,又何来治世之能?”

    赵琮听着,冷笑不止。

    “行,你们都不愿改是吧?”赵琮嘿嘿一笑。

    “那就依你们,孤再加一条,以后百官上奏之奏折,统统由翰林院润词修撰再呈交上来。”

    此话一出,百官纷纷精神一振!

    而翰林院那些老儒刚刚露出喜色,突然脸色一黑就阴沉了下去。

    我xx你个xx的!

    奏折三天一轮,字数多的上万字!

    且不说抄写一遍有多费时费力,还要润笔修撰?

    你狠啊,你是真滴狠啊。

    韩琦和包拯也是十分错愕的对视一眼。

    欧阳修抱着笏板,幸灾乐祸的嘀咕了一声:“这小家伙阴着呢,掉沟里去了吧?”

    富弼缩了缩脖子:“这可是大工程。”

    其他官员纷纷噤若寒蝉,替翰林院的那些老儒生默哀。

    也有不服气的,可想要开口,硬生生被那些老儒生给瞪了回去。

    你特娘行行好住口吧,再说话待会直接叫抄两遍了。

    “还有几件事。”赵琮打开下一本奏折。

    剩下的事情也都是政事上的事,多数是人员变动。

    其中最大的就是文彦博出判河南三年,赵祯将其调回中枢,担任参知政事。

    文彦博当初是支持范仲淹的,只不过后来因为青苗法和王安石形同陌路,被司马光请奏起复。

    如今的文彦博尚还年轻,而赵祯召回他的目的,也是为了赵琮的裁军之计。

    历史上,文彦博提出的裁军七万政策顺利实行,这事找他,就凸显两个字,专业。

    当然,他本人也是忠烈之人,行事公正,秉公执法,在精兵简政的政治方向上颇有建树。

    其次,就是韩维调任东宫,此事不大不小,百官也只当是太子殿下看中韩维的能力。

    政事完了之后,赵琮这才道:“包龙图。”

    包拯躬身道:“臣在。”

    赵琮环视百官,道:“上一次朝会上,对于江南之地加税的事情,不知包龙图可还记得?”

    众人精神一震,知道正事开始了。

    包拯看了看周围,见百官脸色漠然,微微一叹,点头道:“自然记得,殿下,这是微臣整理出的账本,里面的亏空殿下您看看吧。”

    赵琮从王英手里接过账本,仔细查看。

    良久,他长叹一声:“他娘的,穷成这样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