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山河逆行 > 第一百三十七章:金错剑法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百里沙场壮士魂,狂刀怒斩金错刀

    群英殿的人马分三路越过了横山,高汉武所率人马便是居中一路,直直深入沙漠之中。正如他的性子一般,“不回避,不绕弯子,简单直接,直奔目的。秉性率直,我行我素。”

    一路上最辛苦的也是高汉武。

    不夜宫的人行路当然也不会故意绕弯子。因此,高汉武一路上遇到了几只由不夜宫使者带领的小队,都是前去不夜宫投诚的大宋江湖败类。

    行罚堂副堂主的眼里岂能容得进沙子,这几只小队尽数被高汉武利刃斩杀,一路上可谓是尽职尽责。

    横山,这里是高汉武的故乡,也是他曾经驰骋征战的沙场。眼前的茫茫黄沙,有多少将士、同伴埋骨此处。

    流动的黄沙不断吞噬着一切,入眼处没有留下任何可以回忆的痕迹。高汉武只能凭着记忆回想着战争的场面,自己和兄弟们一起厮杀,将自己的背后交给最信任的人。

    脚下沙子曾被鲜血沁润,长枪利箭穿透甲胄,年轻的热血喷薄而出。在这里,生命成了最廉价的东西。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倒下,只是为了争夺身后的山峰。

    不是高汉武愿意去想,只是这段岁月深深烙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触景生情泛上心头。

    高汉武本以为自己可以忘记这一切,但当他站到这片沙地上,仿佛立刻就回到了战场。不由得热血沸腾、全身颤抖,鼻孔里甚至再次充满了烟火和鲜血的气息,耳边隐约传来战鼓声、嘶吼声、哀鸣声。

    今日,终于不会再有年轻的士兵在这里搭上性命。毫无生息的沙漠,物是人非凄凉落寞。

    高汉武叹过一口气,命人卸下十坛烈酒。自己饮过一碗,其余全部洒在沙地上,敬献给这里的英骨。

    天色将晚,高汉武背着双手,望向这无垠的沙漠。却见远远的一行人马尽皆白衣,缓缓驰来。

    高汉武的身后是二十余名群英殿兄弟,他们都是身经百战之人,此时都已将兵器持在手中,不论对方是敌是友都不能放松戒备。生存,就要懂得规则。

    李自远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此时,他正站在高汉武的面前。

    这个男人与他所见过的江湖好汉截然不同,但又说不上哪里有什么不同。

    李自远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江南国主”的后人多数自诩儒雅,不屑阴谋诡计。

    只听李自远双手抱拳行礼道:“在下‘南荣世家’李自远”。李自远行的是书生礼,说的是半句江湖话。

    高汉武当然认得李自远,他们也曾有过一面之缘。只是,那时的李自远却只把高汉武当做了行路的普通人。

    高汉武将刀插在沙地上,双手拄着刀柄,咧着嘴笑道:“哦,听说过,江湖行会里也算是有些名声的。”高汉武举止放浪不羁,丝毫不讲江湖礼数。

    南荣世家的一举一动,自然逃不过群英殿的耳目。

    李自远心中有气:“对面这人既不还礼也不按江湖规矩报上名号,实在粗鄙之极。但也不能这么这就开打,正所谓师出有名,一切都要有个规矩,两军对垒兵戎相见还要骂阵不是?”

    于是,李自远忍着口气,又一抱拳问道:“敢问阁下名号?”

    高汉武依然笑得那么可气,就是不让李自远如愿,他摸着满是胡茬的下巴反问道:“南荣世家,尽是些书生、画师,跑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干什么?”

    李自远见对方小瞧自己,冷哼一声说道:“书生也可带三尺之剑保家卫国。”

    高汉武却用轻蔑的口吻说道:“保家卫国?我看你是在江湖行会混不下去了,来给党项人做走狗!”

    李自远一向自命清高,讲究文人风骨,此时怎能忍受高汉武如此污蔑,立刻还嘴道:“我与西夏国有约在先,他们重夺横山我占江南故地,乃是盟约之国,并非受他差遣。”

    高汉武笑道:“你身为汉人,却为一己之私引异族之兵屠戮同胞,还提什么保家卫国?”

    李自远却笑高汉武粗鄙无知:“笑话!当今宋廷天下,乃是赵家阴谋诡计残害我家先祖抢得,我世家子弟各个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难道要还保他家天下不成。”

    高汉武听罢仰天长笑道:“你还不知你家祖上缘何失的天下?却要怪到太祖头上。人若自强,他人岂能轻辱。

    那后主李煜不似父祖那般英明神武,只善文词,工书画,知音律,唯独不通晓治国之道,全将国政托付给做太子时的幕僚张洎。

    以至朝廷内部党争不断,人心涣散。民间各种苛捐重税巧立名目,鹅生双子、柳树结絮都要课税,以至百姓怨声载道。

    直至李煜身后多年,江南之人仍有提起。亡南唐者,实李煜也。”

    高汉武说的这段话,的确是李氏后辈刻意回避的事实,李煜身为亡国之君确实难辞其咎。

    此时,这些丑事尽数被高汉武抖落出来,李自远一时间竟然张口结舌。

    李自远自觉面皮发烫,干咳一声说道:“当今赵氏乃是窃国小人,他赵匡胤深受周世宗柴荣信任,位居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却借世宗驾崩,新君登基未稳之机,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柴氏天下。”

    高汉武听罢乐不可支,说道:“如此说来,你家祖上哪来的江南之地?那江南之地本是吴国(五代十国时期,史称南吴国。)所有,南唐立国之祖李?c原名徐知诰,本是吴国大丞相,到头来不也窃了吴主杨溥的江南之地?

    天下河山本就无主,何人不是得自他人之手。有德者,主天下事!你又何必执着江山谁姓?若是都如你一般,岂不永无宁日。难道说,杨溥的后人也要找你李家算账?”

    高汉武这一番言语,论据充分,掷地有声。说出来环环相扣,竟然令人无懈可击,听得李自远身后子弟也是尽皆动容。

    李自远全没想过,高汉武这等粗鄙之人竟能讲出如此编排合理的话来,一时间竟然被高汉武给问愣了。

    李自远站在那里张口结舌,心中繁乱不堪,所想的都是如何照顾自己颜面。本要尊照先人之法,先在言语道理上占了上锋,没想却被一个莽夫问住,枉费自己满腹经纶。

    李自远越想脑中越乱,越乱便越是需要去想,恨不得立马有人插上一嘴将事情接过去。不由得,额头竟然趟下热汗来。

    就在此时,高汉武动手了,一刀直奔李自远胸口,迅如雷鸣闪电。

    此时,李自远的长剑尚在剑鞘之,根本来不及拔出,只能纵身后跃避让,堪堪躲过这透心一刀。

    高汉武却不给他拔剑的空档,刀招绵绵不绝,狂风暴雨一般杀了过去。

    李自远刚刚摸上剑柄,‘无碍’便会斩上手腕,将他摸剑的手逼退。

    李自远也终于明白了,高汉武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个人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江湖豪杰,更不是什么朝廷鹰犬,他是一只十足的凶兽,对待猎物狡猾残忍,丝毫不会讲什么江湖规矩。

    高汉武在沙场上久历生死,杀死敌人让自己活下去,是战场上唯一的准则。偷袭、毒计、放火、投毒、断粮,只要能赢,做什么都可以。

    如果你硬要要坚持风骨,那只能说你没有死过,而高汉武则一直在死人堆里打滚。

    要说高汉武的规矩,那就是最大可能地限制敌人的战力,用最省力的方法杀死对手让自己活下来。此刻,他并不会给李自远喘息之机。

    李自远身法了得,左躲右闪虽然狼狈却也没有什么大碍,只是一身上好的衣衫被削得破烂。

    虽然躲得一时却也躲不了一世,高汉武狂攻之下,李自远却也难以长久。

    就在李自远慌乱拔剑之时,长剑堪堪拔出三寸,高汉武飞起一脚踩到剑柄之上,又将长剑闷了回去,顺势一个大旋斩拦腰劈来,眼看要将李自远腰斩。

    李自远哪还顾得到身份体面江湖规矩,惊呼一声:“救我!”

    随着喊声横刺里杀出一人,剑如惊鸿直奔高汉武眉心,乃是围魏救赵的计策。

    高汉武剑指眉心岂能不救,回手一刀拨开长剑,抽身退出战局。

    出剑那人并未追击,还剑入鞘双手抱拳,说道:“在下救人心切,不宣而战贸然出手,得罪。”

    这人二十出头年纪,身高五尺三寸开外,略显消瘦,面净无须皮肤白净,剑眉入鬓窄口薄唇,一双大眼皂白分明,白衣皂靴腰扎革带,虽然不算俊美但也有十分的英气。

    这人便是李自远的外甥——李石奇。

    李自远虽然平日里刻意保持儒雅,但是心性不稳,遇着突发之事不能冷静处置。此时,他在高汉武面前颜面大跌却要外甥出手相助,不由得恼羞成怒,将一腔火气都撒到了李石奇身上,说道:“南荣世家的事情岂容你个外人插手,退下!”

    李石奇的母亲李玉竹本是李自远的亲姐姐,那时李自远的父亲李承基执掌着南荣世家,怎奈人丁却不兴旺。

    李自远只有一个亲姐姐再无兄弟姐妹。因此,李承基便给李玉竹招了个上门女婿,生下孩子便随李姓,取名李自远。

    本来这事情到也没有什么,但是李自远他媳妇肚子不争气,偏偏只生了一个女孩后便再无产出,便是那娇声惯养的李秀云。

    这样一来,李石奇在名义上却成了李承基这一枝唯一的男丁,李承基也是对他另眼看待。

    李自远每每想到,南荣世家很有可能落到外人手上,便气不打一处来。他当着李承基的面不敢说什什么,私下里却将李石奇叫做“外人”,找个机会便要羞辱一下。

    后来,李承基一死,南荣世家便由李自远顺理成章地接了过来。但李承基每每想到,自己不过是代人家暂时打理,就更为火光。于是,他便倚着家主身份,变本加厉,明里暗里地打压李石奇。

    李石奇早就习惯了李自远的刻意刁难,处处以忍隐为上。此时,他听到李自远出口不逊并未反驳,双手一抱拳向李自远行了个礼,便退到后面去了。

    南荣世家的族人见李自远这般不讲道理,也是暗地里替李石奇鸣不平。

    李自远越是失态,越觉颜面扫地,心中越发火光,处事也越发失当。此时,李自远急需战胜高汉武来挽回颜面。

    高汉武这人表面上粗枝大叶,实则心细如发。越是混乱的场面,他心中越是冷静。

    此时,高汉武已经准确地看到了李自远心中的焦躁,却还要激他一下,说道:“两军对垒,主将在阵前一绝雌雄虽死犹荣,你却怕得喊出声音来,实在可笑!”

    李自远已是盛怒不下,怒吼一声:“放屁!要不是你这小人不宣而战突施杀手,我怎会如此被动。”

    却听高汉武讲道:“正所谓兵不厌诈,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还妄想与西夏结盟。人家让你南荣世家的人来这里当马前卒送死,这你都看不出来?”

    李自远虽非学富五车,却也饱读诗书,怎能看不出其中利弊。他心中虽然也明白钟守离的用心,但西夏虽小却也是一个国家,若不拿出些诚意怎能与其结盟,倒不如装作不知不觉,还能保住自己的清高形象。

    此时,李自远被高汉武揭破痛处,心中盛怒又上一层,仓啷一声将宝剑出窍。只见霞光万道瑞彩千条,却是那南唐国主世代相传的佩剑,名曰“鎏彩虹”。

    相传,此剑出自唐代铸剑大师张鸦九之手,剑身长有三尺,七彩流光,锋刃吹毛可断。

    李氏后人痛定思痛,将亡国之则全部归咎于后主李煜只知音律书画,崇文废武所致。

    因此,李氏后人定下喜文擅武的家规,励志要将李家后人各个都培养得文武兼备。有朝一日,武定天下文治国,重新夺回江南之地。

    李煜之书画功力自成一格天下闻名,李氏后人实在不愿丢下先祖名声,便倚着李煜最为出名的“金错刀”书画手法,创出一套“金错剑法”,经过几代大能先祖的不断磨砺,已是大有成就。

    这“金错刀”的书画手法,书作颤笔?颓??矗?倬⑷绾?伤?瘢?睬笠槐嗜??

    若为绘画,每作一点画虽微如黍米,皆须三折笔锋,始得完成。

    其三折法为:落笔藏锋为第一折;提笔转锋顿挫引笔为第二折;回锋收笔为第三折。作书时忌讳顺笔平拖,而点画经过三折。

    “金错剑法”便是存留“金错刀”之神韵,剑势凌厉,每出一招必有钩挑,即使回剑入鞘也要经过斜削、倒插两式,运剑之时绝无圈转圆滑一说,剑势转换全部棱角分明。

    若说这“金错剑”,强借“金错刀”之意韵,过于死板不够圆融,实则不明其剑招的奥妙。

    创出此套剑法的李家先辈乃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此人书画造诣极高,幼年饱读诗书,成年后遍寻仙山学习剑法,才从最为熟悉和得意的“金错刀”书法中悟出了这套金错剑。

    “金错刀”运笔速度讲究“徐”、“疾”,力度讲究“提按”、“顿挫”。“金错剑”只走直线却可以随意停顿增减剑速。

    例如,剑锋若从左至右画一半圆当头斩下,无疑剑锋走了一个最短且流畅的路径。但,刀剑乃是人力所控,自身体左侧挥剑至右侧时臂力已尽,速度与力量反而下降。

    若以剑锋直上头顶,稍加停顿在做劈斩,力量与速度反而增加。圆和折谁快谁慢?

    而且,这一剑顿挫之后再斩出,落剑方位也可做任意变化,可直可斜妙变无方。

    因此,这“金错剑法”的“提按”、“顿挫”乃是剑法的精髓所在,一切变化都以此处为转折。

    但“提按”、“顿挫”时间太长容易被敌人寻找空隙,时间太短又蓄力不足。因此,虽然只是一停一顿,却要依着战局变化。

    “金错剑”练到极致,便犹如书画大家一般,提、顿徐疾由心而发,一副书画行云流水一挥而就,虽有提、顿徐疾却不留一丝痕迹。既不因运笔过快而浮滑;也不因运笔太慢,而做作、板滞。

    若要使剑势达到疾如闪电,行而不滑,留而不滞的效果,非要将剑力、剑速、剑势、顿挫等结合运用至自然合一的境界。

    李自远,身为南荣世家的家主。虽然气量狭窄,热衷功名,但也正是因此缘由,他在剑术上狠下苦工,深得“金错剑”的精髓,绝非空谈妄想之辈。

    之前,李自远被高汉武突施冷手,占尽先机,打了个灰头土脸。此时,宝剑出鞘,剑势行云流水,顿挫之间不留痕迹,剑锋斗转星移变换莫测,力道充足急如闪电。

    高汉武不知其中奥妙所在,一时间竟被逼的手忙脚乱,攻守逆转。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