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历史,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易经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思想,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始,贯通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可以说有了易经文化也就有了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最早产生于上古时代的巫术与巫医,产生于黄河流域人们对天地的敬仰,是巫师们观察自然天象得出的结论,用以预测未来的工具。其目的主要是用来预测气象变化,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军事行动,人体疾病等等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对自然观测的感悟,其理论基础来自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不要小看了周易理论,周易不仅仅是算命预测理论,还是哲学原理,数学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是东方传统文化的思想来源。
易经总结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记录了事物结构的原始数据,是哲学社会学的基础原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
经过上古两千多年的发展应用,首先总结出来,并编纂为一套理论体系的是伏羲。后经孔子整理、编辑、删减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
如果说周易产生于谁人之手,很多人会说伏羲,文王与孔子,其实周易真正的作者是人民,是华夏民族的集体智慧。产生于民生需要,产生于政治需求。
你说东方传统文化,他也说东方传统文化,东方传统文化来源于哪里?就来源于易经,可以说没有周易就没有东方传统文明。可是今天的人们只要一提到易经就认为是迷信,尽量避而远之。可悲乎?可叹乎?
原因在哪里?原因很简单,原因是利用周易原理衍生出来的儒家思想失去了为政治力量作思想导航的作用,不再是权力阶层的思想工具,方针政策了。
古往今来,无论多么辉煌的思想体系,只要不被政治力量所采用,就必然失去光芒,暗淡下来,退出历史舞台。
黄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起源地。
易经就是在这一流域发祥起来的古代文化思想,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仅存的思想理论,最终也难逃是消失的命运。
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形成的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行早已消灭在荒荒天路中了,只有黄河流域的易经形成一种固态的文化流传至今。不过也兔子尾巴不长久了。
流传至今的易经文化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光泽,暗哑静宣了。
可悲乎,可叹乎?既不可悲也不可叹,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化,人类在进步,当一种文化不合时宜的时候,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之事。只是人们在割腕痛惜的时候,也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引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东方文化敌不过西方文化的侵袭,一步一步退出历史舞台,边缘到民间,成为一种鸡肋文化,让人想用又不敢用,想弃又弃之可惜,想丢又有人捡,想爱又有人恨的鸡骨头。
这不是易经的理论体系有问题,而是应用这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家们出了问题。大家都知道易经是华夏民族百家思想的源泉,可是有几个人去探讨易经到底是什么样子一套理论体系呢?又有几个人接受易经的理论体系的缺陷呢?又有几个人去探讨易经原理中的闪光点呢?
恐怕连思想家们自己也不想接受易经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思想家们也是从中挑选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形成自已的思想理论,思想家们也不愿意接受不利于自己的意识形态左右自已的方针主张。政治家们更是如此,更不愿意看到不利于自己的意识形态左右自已的政治手段。
政治本身就具有选择性,政治力量的产生就是有选择的权力机构,权力架构里本身就含有利用政治手段施展侵犯的权利,压制的权利,和选择的权利的政治意图,不然一个国家一种制度怎样产生呢?
政治力量的权利架构里本身就有选择性的应用某一种政治主张,政治理念的权力,因为他们要用某一种思想工具来武装集团内部的武装力量,来保障自己政权范围内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安全。
这种政治意图即是政治家们的意愿,也是人民的需求。
在已有的思想路线,方针策略,意识形态中政治力量有权选择其中任何一种思想来武装自己,只要是为了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政治家们就有选择的权力。这既是政治家的责任,也是民众的意愿。
用意识形态武装自己是政治家们的政治意图,也是教化民众的政治手段。让同处一片蓝天的民众人人安全舒畅的生活,人人享有物质基础,精神文化,享有政治体制给予的一切必要保障,是政治力量的责任也是义务。
古代中国自易经产生之后形成无数派思想体系,法家利用易经原理创造了法家思想,政治家们把这种思想应用到政治斗争中,产生了秦政天下,但是通过实践发现法家思想太严酷,容易形成苛派政权,苛政猛于虎,人民受不了,官苛民反。实践说明法家思想行不通,政治家们最终只有选择放弃。
到汉初政治力量顺应民意,顺应时势,适时选择了道家思想,但是通过实践道家思想也不适合人民生存,因为道家推崇道德规范,遵循自然法则,提倡放任自流,顺其自然。这些思想理念呈一时之能尚可,长期持有这种思想对政治与民众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原因是过渡的放任就是自由主义的泛滥了,无政府主义并不是政府与人民所需要的,政治力量最终也只有选择放弃。
汉代之后的起义军多数都是打着道教的旗号举事的,这就道教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在作祟。
出于是政治考量,政治力量最终选择了从易经文化衍生出来的另一家文化思想,也就是“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孔子的儒家思想。从此古代政治权力在儒家思想的引领下“垂宪”中国人民一千多年。这中间虽然多经变革,但是终因找不到更优秀于儒家思想的政治理念,而最终还是选择了儒家思想。由此可见,这是政治体制出于社会发展的选择,也是人民出于生存意愿的选择。
虽然在不同的朝代敬畏儒家思想的政治策略不同,但总体是一致的。政治家们形成共识,坚决维护儒家学说,政治上摒除杂陈意识,铲除左右上层建筑的政治意图。民生上兼顾异教学说在民众中的传播,但不能影响儒家学说在政治力量中的主导作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
以周易理论为思想基础的儒家文化,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雨,发展到清未开始步入死胡同。这得益于朱熹对儒家学说的改良,与朱元璋对儒家思想的整合。
这二朱可以说是造成儒家思想走入死路的罪魁祸首。
朱熹著《周易本义》篡改了《周易》对“理”的原始主张,强化了“三纲五常”在政治手段中的强制应用,减弱了“理”意中有益民生的主张,加大了政治权力对民生的压制。到了朱元璋时期,朱羊倌更是把孟子请出了孔庙,把儒家学说中有关民生的思想水分挤干净了。
从此从易经文化中衍生出的儒家思想,其原始主张已经面目全非了。
儒家学说文变的历史也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变迁的历史,更是封建王朝变换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王朝统治得益于易经文化,也毁灭于易经文化。
通过易经原理推演出来的政治主张到宋朝后期开始变形,这个时期正是西方文明的起步阶段,而东方文明却在此时此刻把丰富的具有无限弹性的易经理论,逐步压缩到一个狭小的空间,并且一步步挤压出内部有益于民生的成分,最终导致思想枯竭,死在世界文化长河的奔腾之路上。
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政治力量过度的包装自己,把民生的水分挤压干净,过度的强化政治手段,最终导致上居建筑高高在上,高悬上空。悬空绝壁筑高楼大厦,不接地气,早晚是死路一道。
利用周易原理衍生出来的儒家思想,发展到后期严重缺乏民主、民生意识。退出上层建筑,退出政治体制也是时代的需求,人民的需要。缺乏民意的意识形态迟早都会失去为政治力量做思想导航的作用,不再是权力阶层的思想工具,方针政策。
世界文化中的任何思想意识都不能脱离群众,脱离民众就是孤立自己,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更换过快的根本原因。
人人都说中国少有百年以上企业,不到一百年政治制度已经变换n次了,什么样的企业能传承不下去呢?
思想左右行动,行动左右命运,国家命运也是如此。
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正确的思想意识与方针政策是这个家庭、民族、国家必须选择的道路。
华夏文明发展到清朝末年,政治道路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封建王朝死撑住政治力量不致摧毁,避免灭亡,自身也在挣扎,几经变革,但终因上层建筑的政治思想不能脱变,最终还是以灭亡告终。
中华民族中的无数仁人志士发现了问题的根结,用鲜血与头颅换取全新的西方的政治理念,把西方文化中有益于中国国情的思想意识与方针政策结合到中国的实际中去,创造性的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理念,才有今天社会的大发展。
人民是政治力量产生的源泉,人民赋予政治力量在发现思想路线出现问题的根结之后,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坚守的权力,这也是人民赋予政治力量的责任与义务。这也是考量政治力量如何保证社会稳固发展与延续的根本,是考量政治智慧的根本。
政治力量作出的每一次选择都与政治目的有关。政治起源于哪里?政治起源于人民的需要,来自于民心。民众需求政治力量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这种需求来源于人类的内心深处。我们知道幼儿离不开大人的呵护,如果把一个幼儿放置在一个独立的环境中,他会自然产生恐惧感,产生呵护的需求。一个成年人同样如此,你把一个独立的人放置到荒岛上,他内心回归众人的期盼会无限强烈。可见这种心理需求来自人类的心灵深处,是自然需求。
人民需要政治力量来保护自身的安全,需要政治力量来分配政治体制下的国民财富,需要政治力量来维护自由的环境。
这既是人民发自内心的需求,更是政治力量的责任与义务。
由此看来,保障一个人生的权力,存的权力,死的权力就是政治力量的责任与义务。
因此,政治力量在构筑上层建筑时,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方针政策都与政治力量的保障机制有关,这既是政治力量的选择,也是民众的心理需求,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个国家的全民意志。即便是不能达成全民共识,那也得少数服从多数,这一切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政治力量在思想明确的方针政策下,更好的保障人民的财富不受侵犯,人身不受伤害,居住不受干扰,自由不受限制,自我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官僚机构的产生来源于民众的意愿,来自人心,来自民众对安全的依赖,对公平分配财富的寄托。所以,人类对官僚,对政治力量天生就具有敬畏之心,这种心理来自于人类对安全的心理依赖。
敬畏官僚,尊重长者,依赖父母,友爱亲朋,养育后代是人类的天性本质,自然法则。
易经产生于黄河流域,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山东这些地区。易经自产生以来对上述地区影响深远,影响到上述地区人民的文化氛围,精神境界,物质基础,战争意志,谋划策略等等各个方面,对上述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撼天动地的影响,逐步形成一种文化精神,支撑住华夏民族的思想意识,这种文化就是人们所说的东方传统文化。
之后易经文化向四周扩散,开始蔓延到整个华夏大地,凡是华人覆巢之地,易经文化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易经文化覆巢之下没有完卵,所到之处都会占领当地文化阵地,成为一种影响政治民生的主流思想。
时至今日,易经文化虽然退出政治段面,流落于民间,但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动力,正在向全世界蔓延。
易经文化发展到清末开始走向死亡,这也直接导致东方传统文化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边缘文化,挤压出上层建筑,流落到江湖、民间。
人们开始担心东方文化有一天会消失,甚至出现一种声音说让东方传统文化结合到马恩列思想中去,诸不知,文化是文化,思想就是思想,主义就是主义。思想是教义,而主义是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年代在公元初期左右。之后形成的才是主义。虽然它们都能左右政治基础,但是教义不是政治资本必须利用的思想工具。而主义则是政治资本,政治家们的指导方针,政策措施。
这样的两种意识形态可以结合在一起吗?还有待考量。
教义文化有断代背景,主义精神却是一直在不断演绎的政治主张。
教义文化在公元记年左右形成思想垄断,形成断层,结束了教派的无序发展,整合成极有代表性的少数几个教派。
形成垄断机制的的文化体系屈指可数,真正形成概念的只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几大教派,象中国的儒教,道教只是地区思想,没有形成广泛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世界级教派。只能说是区域思想,地区教义。
教义文化有时代断面,只限于公元记年左右,之后形成的思想意识只能以主义精神的形式存在,难以形成教义文化。
主义精神始终是政治家们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怎么与文化溶合就考量政治家们的政治智慧了。
文化受教义的影响,只是影响文化,不是主义思想。如果你一定要让它们溶合,只有打着某一教派的旗号去发扬自己的思想了。
主义精神是政治理念,是某一政治体制的指导思想,是政策措施的意识形态。
如果让教义结合主义,那么得出的结果有可能是不伦不类的结局。比如把资本主义与佛教结合,得出的结果不但不伦不类并且无法形成一种思想方针,因为佛说“这世界四大皆空”,而资本主义思想说“这世界全是我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能结合吗?恐怕资本家们宁愿信上帝也不会信佛,只有穷人才信佛。
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流传下来的唯一一种文化。华夏文明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知识财富,积累了大量的文化宝藏,所以人们不用担心东方传统文化会消失,东方传统文化现在虽然边缘化的挤压到社会底层,不用担心,只要你了解道教的生存过程,也你就不用担心东方文化的生存了。
道教在汉代中期就被驱逐出上层建筑,但是道教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于山道林间,仙乐风飘处处闻,白髯轻拂示道魂。在中国有些地方的庙宇中供奉着佛祖、孔子、与老子,三圣并列。可见道教虽然脱离主导封建王朝政治意图的作用,但是在民众心中并没有泯灭。
一种文化的消失也是另一种文化的开始,只是这种文化交融需要时间与生命来渲染。在一种文化屈从于另一种文化之时,斗争的烽火会燃烧出无数不屈的英魂,一次一次的文化冲击都是用鲜血来渲染的。
五千年华夏民族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延黄河流域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已经容下了三圣(佛,儒,道),现在正在增加第四圣(基督),等到华夏人的心中再装下第五圣(还未知,可能是个平民圣)的时候,人类文化的长河才算全面发展,开启大同的世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因政治意图的转变就抹杀一种文化的存在,“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习语)东方传统文化才会重现光芒,东方文化再显光芒的日子并不遥远。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