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说起昔日园中姐妹,宝钗只可怜迎春。那孙家本就不待见她,见贾家出事了,那孙家姑爷更是往死里虐打,迎春连伤病带惊吓不过十几天就香消玉殒了。死时连个为她出头的父兄都没有,听说只草草葬了。
二人伤心一回,宝钗转说还是和黛玉最有姊妹缘。自开释后,宝钗想着世家的关系不能断了,催着宝玉去北静王府走动走动,宝玉总当耳旁风。也不知哪根筋搭对了,前阵子宝玉自去了北静王府,王爷虽不在,却听得有婆子叫小厮套车,说去往京隆客栈给林姑娘送东西。
宝玉回来一说,两人越想越觉得这林姑娘就是林妹妹。那日进城看薛姨妈,顺便找去京隆客栈,掌柜的说不知道姑娘姓名,只知一起的有个姑娘叫紫鹃。这下宝钗确定了,又问了客栈赶车的伙计,这才找来了牟尼院。宝钗笑道:“还真一家人,搬来搬去都住到西城外了。”
宝钗讲累了,便去看黛玉的卧房,墙架上累得都是书,宝钗心想才刚见面半天总觉得颦儿变多了,只这些书让她觉得眼前这黛玉还是颦儿。黛玉道:“咱们常看的好些书都没了,只这些是有我父亲笔墨的,我父亲看书习惯在书上边角写写画画。”宝钗道:“林姑父一朝探花,他批注的可不是更好的书,买都买不来。”想了一想,又道:“宝玉要科考了,只他不愿去书院,家里又没个有学问的指点,说不得这些书都用得上。”黛玉知她心思,便道:“我父亲也看很多杂书,回头我挑一挑,把科考能用得上的拣出来。”
黛玉想着妙玉的托付,她知道依妙玉的性子一定是要她亲手将那张薄薄的纸郑重地放在宝玉掌心,亲看着宝玉为妙玉洒下泪滴。黛玉只叹妙玉痴心,故犹豫了一下,还是把那书信取了交到宝钗手上。宝钗打开,看了纸条和银票,笑得很温和,即刻就收了在袖中,并不问妙玉的情形。
宝钗是前晌搭村中进城的马车到的,说好那车回程再来接她,估摸着差不多了,黛玉让紫鹃将现有的几样点心装了,包了一匹料子让捎给巧姐,让紫鹃和春纤送了宝钗到路边等马车,并嘱咐务必等她们主仆上车了才回。
黛主送到山门外自走回来,进门就看到宝钗来时送的一小篮果子,想起那年宝钗送的燕窝,好像就是昨天,却也远得好像是上辈子。
黛玉自此后辰时饭后就开始看父亲批注的四书,午后就将前晌看的内容誊写出来。原本不必这么麻烦,只黛玉看了父亲的笔记后,发现这些笔记是父亲经年累月写下的,有的地方早先注了,后来又加注;有多处是同窗或同僚的观点;有几处牵连到当时的时事;还有几处标有“玉儿”,应是父亲给她启蒙所注。若把这原书给了宝玉,一则心疼舍不得,二则父亲的同窗同僚多是官场之人,以宝玉的性子说不定骂人禄蠹,若传出去难免给自己惹祸,而以宝钗的眼界说不定都是得用之人,难免给人家若祸。所以黛玉要先抄原文再将父亲的旁注删减摘要抄一遍,尤其抄写旁注因纸张边角有限,都是蝇头小字,用的又是小笔,一坐就是几个时辰。春纤说:“若姑娘去考,说不得考个女状元。”紫鹃看姑娘抚颈难受,一搁笔就过来揉肩。
雪雁好歹是认字的,很快就看出了门道:“奴婢去买现成的书,姑娘只抄老爷写的,不省事得多么。宝二爷考状元,凭什么辛苦姑娘,该辛苦配他玉的金才对。”几人都笑了。出府以来,这几人都当自己是林家人,对贾家人谈笑时多有揶揄。黛玉也提醒过,不过偶尔还是会说漏嘴。
等到尼院出门采买的日子,雪雁和春纤跟了进城,买了黛玉现正抄录的《论语》。恰值大暑节气,怕手上有汗,抄誊的速度就慢下来了。眼见就七月了,没有了在府里时的顾忌,黛玉准备多抄几部经在中元时好好的祭拜父母。一时就停了手上的笔记,全心全意地抄起佛经来。
七月初一这日,黛玉净手焚香,正要抄经,紫鹃来说妙绝师父请姑娘去拜见北静太妃。经了前事,黛玉不愿与北静王府牵址太多,便请了妙绝入房说话。妙绝也实在,直说是与北静太妃同来的东平太妃要见黛玉。东平太妃怕是见了北静太妃的经书,特意约了来的。原是妙绝之前在北府提过黛玉如今搬到尼院了,北静太妃这才带了她来此。既是以北静太妃的名义来叫人,黛玉便不好推辞。
尼院接待外客的客堂在最前边一进院落弥陀殿的西配殿,有内外两间。妙绝引黛玉入里间,座上的人黛玉一个都不认识。正座上应是两位太妃,一个中年贵妇,保养得极好;一个年纪大些,头发斑白,略显富态。旁边又一位戴大金凤钗的夫人;下座是三个姑娘,却是不见北静王妃。黛玉本准备行大礼,却被那夫人利落地扶起了。妙绝介绍上座的中年贵妇便北静太妃,头发花白者便是东平太妃。这夫人是东平太妃的三儿媳柳氏。
黛玉后来才知道,东平王府穆家有三个嫡子,长子降级袭爵为三品一等奉恩将军,并无实职,娶的是齐国公府千金,次子从科举出身官位也不显,娶的是治国公府的嫡女,三子不文不武捐了个五品无实权官位,只管着家事,早年娶了柳家的姑娘。不料这柳家审时度势,有了从龙之功,今上登位这柳老太爷就入了阁,现已做到了吏部尚书。吏部管着全国官吏选任升迁之事,历来和户部并称六部之两要,而柳家嫡长子又任着户部侍郎,这柳家便成朝中柱石。是以这三夫人在府中的地位竟盖过了其他两个国公府出身的儿媳,婆婆出门也多带着她。
只听柳氏道:“瞧这神仙似的人儿,今儿跟着两位太妃我可有眼福了。”东平太妃也打量了黛玉几眼:“可惜史老太君竟不得善终,荣国府如今也改做左都御史府了。你既手巧,倒也是一条谋生之路。现先给我绣一部《金刚经》,装帧要菩萨像,内里页面也要有花边。若绣得好,这京里多少贵妇,至少吃喝是不愁的。”
黛玉还是头回见高品诰命如此开门见山的说话,一般都要寒暄些家世,再给个表礼,最后委婉地提出要求,现在是看她没了门户庇护,只当她沦落得要讨生活,把她当丫头使还让她感恩戴德么?便不动声色地回道:“得太妃夸奖是小女荣幸。只这几日为着祭拜父母多抄了几部经,不想伤了手筋,大夫说要有一阵子不能拿针线,就是笔也要少拿,实在要辜负太妃了。太妃若不嫌弃,小女画一张菩萨像赔罪。”
北静太妃这才笑吟吟道:“是个孝顺孩子,过来让我瞧瞧。”黛玉依言过去,北静太妃拉着黛玉的手细看,“这一把水葱似的,可要爱惜着。”说着褪了一个白玉镯子给黛玉戴上,黛玉忙说太贵重不敢当,北静太妃道:“这颜色正配你,我要戴些有颜色的才抗老。”又向东平太妃笑道:“老姐姐,看这孩子品貌,怕是要得贵婿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