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不过苏轼被贬黄州后,宋神宗没多久就把他改到离京师很近的汝州,倒是苏轼自己有点不想走,可能黄州虽然荒凉了点,但有他喜欢的氛围吧。
苏轼的仕途起伏基本上就和当时朝廷政局有关,宋神宗去世后,继位的皇位年幼,由高太后掌握,她本人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
一上任就直接推翻,启用司马光。
说到司马光,我真的想知道,他是不是砸缸的时候用的脑子啊。】
宋神宗都来不及悲伤自己的子孙,毕竟早就知道自己死得早。
只是瞧了瞧司马光,听天幕的口气,不是很喜欢啊。
司马光可是公认的君子、能臣,居然得到这么个评价。
他努力不露出心里的想法,真的很好奇?G。
其他人同样不解,司马光的名声太好,当然,不好也不可能在之后提出把打下来的土地‘送还’给西夏都没有人挡得住。
这种人就适合修修书,读书和治国不可以混为一谈。
【苏轼作为守旧党自然被步步提拔,已经到了中书舍人的位置,这可是天子近臣,但他并没有多高兴,反而提出请辞,但没有被批准。
苏轼好似总是那么‘不合时宜’,王安石提出变法时他被视为保守派,可等到司马光为首的官员不分青红皂白的废除新法时,他又和当权者产生分歧。
因为一些举措,他更是当众和司马光政治辩论,固执的司马光直接被苏轼喊司马牛。
这种性格的苏轼注定仕途不可能顺遂,后来苏轼苏辙两兄弟和程颢、程颐兄弟对上了,瞧瞧他这四面树敌的嘴和性格。
苏轼最后上书请求外任。
苏轼的性格,要么他弟弟当说一不二的权臣,要么当朝的皇帝死保他,不然还是适合到地方做官。】【1】
【6】
【6】
【小】
【说】
苏轼很认真的思考起这个问题,看向宋神宗,说话也事心里还有成就感,不会觉得自己寒窗苦读的那些年都白费了。
沉溺于党争的漩涡中,早就忘记了初心,苏轼不想有朝一日会沦落到与他们为伍。】
“做官原来也挺不容易啊。”
百姓听了都不由得感慨,这苏大人的遭遇他们听得都累了,当大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苏轼越听越心动,他在京师当官确实很累啊,要是地方上能叫自己一身所学发挥,官没那么大也不要紧啊。
宋神宗不和他对视,哼,放人走?不可能的。
好不容易逮到一个靠谱的,先给他把事做完,大不了,他尽力忍一忍他的嘴。
【逐渐成长的宋哲宗和高太后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大,帝党与后党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
苏轼也开始了他一贬再贬的命运,从定州到英州,还没到惠州下一道被贬的命令又来了,这次的目的地是惠州。
等到苏轼62岁这一年,他又被贬了,到了儋州。
说实话,就这么个做官的环境,北宋不亡都是奇迹。
而且苏轼基本上被贬的地方一次比一次偏僻,多年的流放生活终于叫苏轼熬不下去了。】
【按照年纪算,他的寿命不算短,可是从进士及第开始的仕途,很难说出顺遂两字。
在政治上历经艰难坎坷,备受政敌的折磨,可依旧兢兢业业为民谋福利。
虽然后人更多是因为他文学上的成就而铭记,但同样吸引着人去探究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神宗都忍不住同情,可听到苏轼活到六十多,想到自己和短命的儿子,一下子不知道该不该先同情自己
不过从苏轼的经历他也看得见,大宋朝廷党争到底有多大的危害。
哪怕是政见不同,也没有这般贬谪的。
苏轼好似掘了谁的祖坟一般,几十岁的人还被惦记着贬官,去的都是些什么不毛之地啊?
赵匡胤心如止水,左右他大宋的人听起来遭遇都很憋屈,没有所谓的意气风发,一路就跟喝了黄连水一般。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