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开局给秦始皇直播兵马俑 > 第172章 王守仁(六)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荒废已久的驿站居然来了人,可是把周围的彝族邻居惊扰了,刚开始是小孩子好奇,接着便有人来交涉,王守仁和他们打交道很是随和,没有半点官架子,还在人家的帮忙下找到可以暂时遮风避雨的山洞。

    至于为什么不去彝族住?

    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习俗和忌讳,所以会有入乡随俗的说法,你冒冒失失去人家族里居住,要是不小心犯了忌讳,别人哪怕是大度心里也得膈应,还不如找个山洞住。

    前提是你能吃苦啊,要是那种水土不服、身子骨弱的,还是别想那么多,厚着脸皮和老乡打好关系吧。

    不过,若是身子骨弱,还能熬到这荒蛮之地,也是厉害。】

    一群连科考都要半条命的文人:好好说就是,不讽刺我们是不舒服是吧?

    不过看到驿站的荒凉,他们一个个皱着眉,又不是谁都有背景和才学,能够直接在京师留任或是去到富裕繁华的地方做官。

    王守仁不说是他们的明天,许多政策不能照搬,但很多事情都可以仿照,改改适应当地。

    他们也差不多摸着规律,基本上被天幕说有大前途的人,基本上都是从低谷站起来。

    这位王守仁应该没有比现在更低谷的时候了吧?

    都发配到这里来了,再惨,只能想到送到关外修城墙了。

    【住的地方算是暂时解决了,但王守仁看了看身边三个大小伙子,觉得解决吃饭问题迫在眉睫。

    瞧了瞧远处彝家寨子的庄稼,想到自汉代曹操起就开始的屯田制度,半农半兵,战守结合,想必本朝太祖建立卫所制度也是如此想法吧小说

    很简单,王守仁已经决定自己种地,自满自足了。

    也得是他不讲究这些,要是来个自命清高的觉得种地是小人的事情,怕是得饿死在这里。】

    董仲舒立马明白天幕说的是什么,想到孔圣人的话奉为圣旨法典曲解,难怪观感不佳。

    种地的事情怎么能叫小人的活儿呢?

    其他人也觉得,种地种得好,若是能种出个亩产三四百斤的粮食来,百姓都得立生祠。

    曹操听见自己的屯田政策落得一个好口碑,立马又得意起来。

    【更倒霉的是,粮食的问题还没解决,毕竟种下去又不是一晚上就能长出来的,四个人还得面积疟疾。

    是的,哪怕是到了明朝,疟疾还是没有被解决。

    还别说,王守仁前些年练武真的练出名堂来,仆人是青壮年都倒下来两个,他倒是还好好的不被影响,就是得照顾仆人。

    好不容易想起来个薏米仁治疗疟疾的偏方,一晚上过去,好家伙,第三个仆人也跟着病倒了。

    还是得夸一句咱们阳明先生体格好啊,体弱的还真来这地干不了活。】

    “荒唐,居然照顾仆人!”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既然已经得了疟疾,自是该将人远离,还亲身照顾?愚不可及。”

    林书:所以说你们做不了圣贤嘛,是半点感情都没有。

    年轻的举子倒是被天幕说得心动,自己是不是该去武学转一转啊?

    往日自然得指责实在是粗鲁不堪,但当官这事,没个好体格还真活不下去啊。

    就不说被丢到恶劣环境地方做官,就是当朝,身体不行怎么跟得上干活的速度啊?

    一个个都是做好了为头顶的‘资本家’奉献终身的准备,生怕没法打工耽误了‘老板’扬名千古成为明君啊。

    虽然有点把自己看得高了点,但当皇帝的表示就喜欢这种时刻准备着干活的年轻人啊。

    初入职场就是热血啊,像是朝廷里的老油条,除了本身就是工作狂的,脑子一个个转得比谁都快,嗅到危险溜得比谁都快。

    【在龙场,没有了王进士,只有一个会看书、会刨土、会插秧、会做饭、会吃喝、会睡觉、会呼吸的王阳明。

    王阳明的时间变成两点一线,去龙岗山此后几亩庄稼,小孤山的山洞里照顾三个生病的仆人。

    三十七岁的王阳明生活似乎一下子与世隔绝,忙乱中反而有时间去思考他从年少时便一直都在寻找的答案——做圣贤。

    尤其是等到三个仆人病愈后,王阳明在之后有用就行。

    管你是什么学,只要能给他们的江山干活变得更好就行。

    不得不说,这种光棍又气人的想法,还真挺无懈可击又充满浅白的道理。

    【王阳明最后悟出来的便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听着是不是很玄妙,其实我也不太能明白,但简单来说,王阳明的理论就是‘知行合一’。

    听着是很浅白,可多少人都悟不了这个道理,又或许知道确实做不到,只停留在浅层的表面。

    像是科举的学子成为做官的大人,他们最终都是要治理一方百姓,百姓的兴衰,和当地的农、商、工有关,可多少人高高坐在堂前?

    知行合一,认知和行动要统一,可许多人都无法做到。

    简单说个例子,北宋大名鼎鼎的三次黄河改道就是典型的没有知行合一,没有到黄河走访,不了解黄河的威力,上面一拍脑袋就决定。

    有的是吵了好几年才做出决定,但他们真就是再朝廷吵,都没有哪位愿意屈尊去黄河看看,也不说先实验实验,直接对着黄河开刀。

    直接将本是沃土的地方折腾废,还填进去不知道多少百姓的命。

    若是王阳明也如食古不化、自命清高的人一般,那他的理论便成为笑话,他之所以悟道,便是因为他此后都在践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始皇帝看了眼扶苏,突然想到自家儿子过往一直被儒家教导着仁义,可他说的那些仁义真的是对百姓仁吗?

    也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深入到国策实施的地方,所以说出来的话都带着理想化的愚蠢

    扶苏还不知道,他父王准备换个地方叫他体验生活。

    当官是治理一方百姓,当皇帝是治理一国,不过是范围不同而已。

    若是扶苏不先练练手,日后如何能承担起重任呢?

    对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许多人接受良好,毕竟各司其职。

    朝廷各个划分各个部门不就是因为如此嘛。

    赵匡胤没想到这里面又有他家的事情,听到黄河改道三次,他都无奈了。

    第一次错了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脑袋真的被狗吃了吗?

    林书:没办法,他们对辽军太害怕,反正只要不是辽军打不过,折腾内部怎么折腾都无所谓。

    反正他们又不会是被冲倒的房屋,又不会是被淹死的百姓。

    【王阳明的著作研究的人很多,我先声明没有度过,因为这是他后来布道教化过程自己写的,稍微有些晦涩难懂。

    但他的做人之四要我能看懂。

    第一是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务是立志,因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其实就是“知”的过程;

    第二是勤学,有些聪明的人或许不需要,但大智慧一定需要。按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伴随的便是行,行就是我们人在社会一辈子的行为,也就是学;

    第三是改过,他认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这其实也是儒家的思想,圣贤也不能无过,所以不要把圣贤捧上神坛,他们怕是活着都不好意思被你们这么捧着;

    第四是责善,这里讲的是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做人还是得有点情商啊,朋友都得委婉别让人下不来台,不熟的人可就更别劈头盖脸就是给人家一顿。】

    一群人连连点头,百姓总算是能听懂了。

    别说,之前说的那一大堆,还真给他们听出来点困意。

    现在能听懂,只觉得,这圣人说得确实很有道理啊,最重要的是听得懂。

    儒家:知道了知道了,别什么都带着我们,我们儒家现在就跟北宋一样,被你挂在嘴边念叨,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多喜欢我们呢。

    林书:我那是爱之深责之切啊。

    儒家:那你对始皇帝的爱可不是这样的。

    林书:你们不一样。

    儒家:……

    董仲舒听着天幕的话,眼神一直变幻。

    本来的罢黜百家现在肯定行不通,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在百家中争夺儒家的不倒位置。

    天幕这些次无论是对儒家的好坏他都全部记录下来,不管天幕如何说,提的多起码他能修改的地方就多。

    只能说,不愧是大佬。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