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他推出是为了整顿赋税、稳定经济、克服财政危机,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是切实的超越了张居正这个提出创造者的主观意愿。
它简化了赋役征收的形式,传统的赋役都是分开来收,赋的主要载体是田地,役是人力,而一条鞭法将赋役结合在一块,对于土地少或者说没有土地的农民而言,减少了负担。
再就是用银钱代役,好像好几个改革的人都会选择这个思路,农民可以不用强制的服役,有自由的农忙时间,剩下来的时间会使得他们去做一些短工,离开土地来创造价值。
而商人购置土地就得承担大部分的赋役,若是想要避免,那么就要选择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说投资工商业,居然在一定程度还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工商业里面又需要劳动力的投入,空下的农人成为这部分劳动力。
当然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每户人家的役钱多少算合适,不然过高的话,还是得被迫服役。】
至于什么钱都交不起的,那还是老老实实服役吧,还能领点钱回来。
这就需要专业的经济人制定核算。
虽然有部分什么经济的玩意听不懂,但大体的意思还是知道的,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
如此简单的逻辑话语,英国公听着朱厚照骄傲的说出来,很想要捂住脸。
可惜他不能,只能努力端住表情。
朱厚照可不在乎,自从知晓自己没什么好名声,加上连皇位都要过继人之后,更加放飞。
他还在那念叨:“哎呀,这个张居正还得多少年出生啊?要是他和王先生都是我手底下的人就好啦。”
那你是在做大梦。
不少人听了没搭腔,但心里都立马回嘴。
【一条鞭法并不单单只是在张居正在朝的时候实行,之后赋税制度都是在上面进行细微的变化。
而在这个过程里面,张居正的功劳毋庸置疑。
第一是推广之功,一条鞭法也并不是突然出现在明朝,宣德、嘉靖、隆庆都有人提出,有人实施,有人失败,最后不了了之。
虽然它们都不是一条鞭法,但内容多多少少都有所关联,张居正实施过程很是谨慎,又是试点,这次的地点在湖北,实施后只有少部分人说不便。
接着又在北方试点,同样得到正反馈后才进行推广。
一直到万历五年才开始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从明中叶开始萌芽,但一直到万历五年全国通行,中间波折不断,最后被张居正定为国策,不得不在这夸夸他的功劳啊。】
“确实是能臣啊。”
张居正的厉害哪怕是对他行事有所不满之人也不会否认,他们又不是真的看不到一点好。
只是他越好,越是叫他们心绪复杂而已。
难道就真的没有君子之风的能臣名臣吗?
林书:呃,搞政治的还想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有点为难人了啊。
一般什么君子之风的,最后都是被贬被贬被贬。
【再就是,一条鞭法突破了重农抑商的桎梏。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需要实行以农为本的国策,但到了明朝情况显然不一样,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和宋朝比起来某些地方还在走退路。
一条鞭法显然对商品经济有着强刺激,张居正那会儿并不懂什么资本经济,只是凭借着对时局的敏锐和改革的坚定,推出来这么一套以农资商、商利农的政策
居然能认识到农商需要发展平衡,在他所处的时代里面难能可贵。】
虽然天幕说得天花乱坠,但基本明清往前?业亩济淮蛩阌谩
正如天幕所说,他们的农业撑不起,若是不干预压制商业,那么国家的农商绝对会失衡。
以他们的生产力水平,经济会直接崩盘。
所以也不是什么时候发展经济都是对的,毕竟古代就有浩大的商战了,管仲就是其中的翘楚和异人。
【搞完钱以后自然得搞点国家建设,水利向来都是和农桑挂钩,基本上这个开支在每个朝代都会有,张居正自然不会在这些国家基础设施上面抠门。
黄河泛滥一直都是大问题,尤其是经过锲而不舍的对黄河改道,泛滥出来几乎一淹没就是一整个城池。
张居正从万历四年开始,相继启用吴桂芳、潘季驯也是大名鼎鼎啊。
只不过之前我都没把他和张居正联系在一块。】
张居正把人名字写下,别的不说,能打出来一支自家军队,肯定不是小人物。
往前??遥?故窃兰揖?
不说和岳家军比,可总归叫人心有所盼小】
【说】
林书:那你完全可以勇敢的盼一盼。
【张居正那是该省的省,该花的花,对边防没有抠来抠去。
谭纶、戚继光主持蓟州边防的时候,谭抡提议建敌台,张居正给钱,居庸道山海建了三千的敌台守护要害;
戚继光训练抗倭军队,军事训练、武器、边墙基本上张居正都是他要什么他给什么,但人家给出的答案也漂亮啊,镇守蓟州,抗倭名将,名族英雄。
只不过人走茶凉,张居正一走他也差不多排挤开始了。】
张居正给戚继光画了个着重的标记,这算是和他一条船的了,毕竟他走后连重新站队的机会都没有。
而且,民族英雄这四个字,有点重了啊。
抗倭成就一代民族英雄?
张居正虽也觉得倭寇凶狠贪婪,但要担上如此大的评价,要么是戚继光将人杀绝,要么……
他严肃抬头看向天幕,那便是后世对“倭”有着恨意。
不少打仗的还在那跃跃欲试想要和人比试,已经有人脑子转得快想到些七七八八了。
【辽东方面,张居正启用的是苦寒出身他又看好的李成梁,然后在万历七年底,打出来一个“红土城大捷”。
这一战击退了四万敌骑,李成梁直接率兵追到塞外两百里的红土城杀敌。
在李成梁镇守辽东的二十多年里,大捷都有十多次,武功之盛啊。
后来李成梁离开后边防又出毛病了,万历二十九年把七十六岁的李成梁又弄去镇守辽东,第二次持续了八年时间,边防又稳定下来。
只能说,后继无人啊,虽然也体现了人家老爷子身板硬朗,但终归叫人家这个年纪来苦寒之地戍边,都说明后面明朝找不着人来用了。】
七十六岁?
好家伙,不少人都恍惚,这年头能活到七十六岁都少见,还叫人去守边疆。
掰着手指头算一算,又是八年,好家伙,这都八十多了,到底谁是老爷子啊?
他们都不敢和人比身板。
【明朝边防松弛在张居正的改革下总算是得到扭转,而且还意外的改善了蒙汉关系。
张居正的改革是遍地开花,别人都是一项项来,他那是哪哪都要插一手。
万历元年他就对学政不满,但一直等到万历三年才上奏要改。
明朝的官学很兴盛,两京设有最高学府国子监,地方还有各种府学、州学、县学,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得是官学学生,把教育、科举、做官弄成一套系统。
张居正不满的不是这个系统,而是考试的内容,八股文啊,考的就是经义书义。
年幼时要求背诵熟悉还能理解,但你做官不可能选一个只知道圣人之言的学子出来啊。
张居正决定从教材入手,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提供了一批书单。
而且还对考试录取做出调整,明朝的科举时三场,三场都优秀自然最好,但如果后两场名次好第一场有所欠缺可以酌情录取,但如果只有第一场优秀而后两场差劲的,没有酌情了。
主要是基本第一场考的都是经义默写。
至于考试作弊更不用说了。
明朝的八股文出题简直是刁钻啊,把完全不相干的内容放在一块给学生去答题,学生还得想到底是哪出自哪几个地方。
张居正的行为,显然是解决了八股文受害者,其实也是解救他自己,不然选出来的一个个答题内容都很空泛,他想要找到实干的人难啊。
其实还有许多改革,比如说约束生员、毁天下有名无实的书院等等行为,这两项也是备受非议,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可偏偏对于明朝没钱的局面,还真起到了正面作用。】
没钱没钱没钱。
朱元璋简直比自己当乞丐都要愤怒,穷成什么样子了啊?
没钱到这种地步吗?
还有那个出题方式是人能想出来的?
别说他了,就是其它朝代的读书人看到所谓的截搭题,都觉得恶意满满。
本来就很难了,为什么还要他们连题目都看不懂啊。
改改改,希望他们朝廷别出现一些搭聪明学习别人家的糟粕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