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西晋为君 > 第一章 没有大山的日子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司马越终于走了!

    无形交锋了两个多月,司马炽心里终于松了口气。压在头上的大山,没有搬开,但暂时成功凿穿了一个隧洞。

    然而,他走了,手笔也毫不客气,简直是带着整个洛阳城走的。给司马炽留下一个空壳子,大窟窿。

    洛阳城一下子空了很多,朝堂也空了。

    第二天看着朝堂上稀稀疏疏的官员,司马炽才真正感觉到什么叫做“百废待兴”。

    朝议的氛围十分诡异,竟谁也不愿开口,留下的官员相互对望。

    太傅司马越走后第一天的朝政,就这样结束,丝毫没议事。

    朝官这种反应,让司马炽满腔热血瞬间冷静下来。司马越走了,不代表他就是老大!

    接下来的时间,司马炽把朝臣晾到一边,自顾自地去处理别的事情。朝议也没再开。

    一晃四五天过去,司徒温羡、尚书令高尚等人才似乎缓过神来,那个摄政的男人是真的走了。现在中枢群龙无首,做主的应该是皇帝!

    而皇帝近来毫不管事的状态,让他们摸不到头脑。陛下是真的不愿亲政?

    以前虽然陛下侍太傅亲厚恭顺,但在他们这些中枢高官心底,还是不免有些存疑:陛下会不会只是委曲求全?

    有这种想法很自然!因为这是天性!设身处地去想,换作是自己,也不愿头上有个老太爷时刻压着。一旦有机会,还是想自己做主。毕竟那可是天下最权势的位置!

    如今太傅远行,皇帝亲政,这是顺其自然也最正当的事情,不会得罪太傅,也不会有什么额外状况。

    那为何陛下如此呢?冷淡、毫不热心、完全如太傅在时一样。

    一开始是猜测、不解,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光这样的老臣开始忧心。一方面想表劝皇帝陛下不要沉湎太傅南行的事态中,应该亲政,但又怕行台尚未远离,消息传到行台,因此得罪太傅;另一方面,越来越担心,新帝是不是真的烂泥扶不上墙?

    终于等到了第九天,司隶校尉刘暾率先发难,上表怒斥陛下玩物丧志,醉心商事,不理国政。在高光等人的默认和推动下,这份上表迅速、成功地摆在皇帝办公几案上。

    事态因此有了改变。

    此时,司马炽也从王延那里得到消息,行台已通过?辕关,离开司州,进入豫州,快到达许昌。

    于是,久违的朝政再开。

    “一晃皇叔即离洛十日之久,当真恍如昨日啊。”司马炽当先感叹一声,满脸唏嘘、感叹、不舍,又道,“诸卿今日有何事要奏?”

    沉默半晌。

    他的目光从温羡、高光等人脸上一一掠过,最后停在刘暾身上。

    刘暾有感,立即出列道,“臣奏请陛下亲政!勿要沉湎商事、工巧,亲理国政为要!”

    高光等人闻言,俱都精神一振。不自觉挺直腰杆,跻身而坐。

    司马炽没有立即回答,将目光收回,低垂深思数秒,又抬视线朝高光等人一一看去。

    片刻,吏部郎兼五兵尚书傅宣出列,“臣亦请陛下亲理国政!今太傅南行,朝中各曹署官员多随太傅行台而去江南,致使缺位甚多,影响政事处理。还请陛下示下,如何解决!朝中皆仰望陛下,陛下若不理事,朝廷危矣!”

    傅祗见儿子出言,也连忙出来附议,给儿子站台。

    高光也随即表态,“请陛下明鉴!”

    温羡不及司马炽目光投过来,这时似乎突然想到,重臣中只余自己还未表态,连忙出列,正色沉声道,“陛下,还请以国事为重!”

    见这些大佬带头,剩余的朝官也立马出言劝谏,一时好不热闹。

    司马炽见状,这时才轻笑一声,“诸卿之言差矣!朕以往非亲政否?”

    这话一出,顿时鸦雀无声,静寂,无人敢接声。

    “好了,诸卿之意,朕明白!”司马炽含笑,温言。

    继而悠悠道,“以前啊,有皇叔全力辅佐朕,朕不用愁心,尔等也不用愁心。今倒好了……尔等逼迫朕允皇叔南行,致使如今场面,尔等无法处理政事。现在又来埋怨朕不理政事,真是上下两片嘴,有理是你们,无理也是你们!”

    “呵呵!”

    他说到最后,发出两声后世最经典冷笑。

    堂下感受到皇帝的冷意,噤若寒蝉。

    诸官的反应,让司马炽很满意。新官上任三把火,此前的冷处理以及这次的发难不是火,但也算得上是一次立威、宣示主权,让他们明白,自己还是这个国家的皇帝。

    另一方面,也是对尚未远离的司马越给予迷惑。司马越虽然离开,但不排除洛阳没有留下他的眼线。不,应该说,肯定有。

    收权太急,说不定惹恼权臣,借口返回,搞他一下。这样的事情,司马越的性子完全干的出。

    见刘暾似乎仍要开口,据理力争,司马炽连忙开口,堵住他,可不能让他破坏当前这个气氛。不然刘暾一旦执拗起来,当堂与自己争辩起来,后果只有两个:为立威,自己惩罚他;或者自己屈服。

    他转向傅宣,当即沉声问询,“傅尚书刚才言,如今朝缺甚多,已影响国政。不知卿对此可有详细统计?何官缺之?何曹无法运转?何位紧要,需及时补缺?何职清闲,可暂缓?”

    傅宣没有被气氛吓到,他双眼闪烁,思量着陛下为何突然发难,听陛下朝自己问询,连忙收敛心绪。

    他早有准备,随即答道:“臣经过整理,略知一二。”

    “请傅卿为朕与诸僚道来。”

    一对一答,吸引了在列诸官的注意力。众人纷纷竖起耳朵,专心致志起来,早有打算的心思也突破气氛,活泛起来。

    只听傅宣朗声道:“如今朝中,八公之位,除大将军之职外,实设者四,暂余一人,司徒也。”

    司马炽颔首。

    秦汉以来,只有三公,唯独晋武帝在位,设八公,分别为太宰(原太师,避讳司马师,改为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

    八公不常置,亦不全置,只有武帝初设八公之位时,置满员过。

    如今领八公之位的分别是太傅司马越、太尉刘??、司徒温羡以及司空王衍。

    这其中,太尉刘??不用说,还在长安镇守,仍领太尉职。之前他领太尉,也只是因为其三朝元老,素有声望,用来做一个镇朝吉祥物。后来,便成为司马炽、司马越二人手上暗中争锋的棋子。

    而王衍以堂堂的司空之职不做,上表自荐,又有司马越的背书和要求,最后成功混了份兼职,去做了太傅军司马,随太傅行台一起去了。

    这种情况在司马炽的意料之中。而让司马炽意外的,反而是,司徒温羡竟没有跟随司马越。

    毕竟温羡能高居司徒。关键缘由还是在,司马越起兵时,其明智让冀州刺史位于司马?,间接助力司马越起兵胜利。

    念头在脑海中打了个转,司马炽只听傅宣继续道:“尚书台,尚书令一人余一人,左右仆射两人余一人,六曹尚书六人余一人,左右丞两人余者无,尚书郎二十五人余十人。”

    “中书,监、令各一人余者无,中书侍郎四人余一人。”

    “门下,侍中四人余一人,黄门侍郎四人余者无。”

    “十二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宗正、大司农、少府、大鸿胪、太后三卿、大长秋、将作大匠等,除太后三卿因无太后未置、大长秋随皇后置外,其余列卿及其属官皆有缺漏。”

    “御史自御史中丞以下,皆缺。”

    “其余诸官,或有缺,或无缺,臣暂无统计。以上皆是臣自认紧要之职,急需补缺。”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