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西晋为君 > 第二十五章 告一段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臣亦闻秃发氏乃拓跋力微之兄所立,陇上吐谷浑为慕容鲜卑慕容?@之兄。想必这拓跋、宇文、慕容、段、乞伏等,追根溯源,亦多有勾连。”

    “异族不习礼俗,风俗迥异于中原。拓跋为一部时,尚可虑其为亲报仇,但分三部,力寡,内又有亲窥视左右,恐不敢生异心,亦或有借助我中朝力量,图谋壮大之野心。”

    最后,傅宣朗声表达自己的观点:

    “臣想,刘刺史结盟拓跋,此策当尝试。当前危险者,胡虏辈。一旦胡虏驱尽,再对鲜卑或打或分,可再言。现在就断言其可与不可,尚早。”

    “况且并州多胡,多异族,刘刺史势单力薄。朝内又无全力支持,今尚有魏郡汲桑、石勒之乱,青州王弥之乱,亦听闻江南乞活军劫持新蔡、高密二王南下江州,试图自立。今大乱之世,当行非常法。”

    “臣言于此,请诸公、陛下,明察!”

    傅祗父子一席话,恳恳切切,皆言要害,又将现场气氛拉回来不少。

    听完他们的话,卢志、高光都凝眉细思。其余众人也都不免在心中考量,是结盟好,还是不结好。

    司马炽见众人神色难定,感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不想再拖,是时候自己出场了。于是先朝出列的几位大臣点点头,“诸卿之言,朕已知之。”

    又做结语,“拓跋鲜卑世代依附,前又有拓跋猗迤救助新蔡王之事,可见之心。”

    “就算其心有不良。亦可借力打力。其等以游走畜牧为生之族,善马善弓,兵锋之利,正可其用。”

    “朕闻异族多慕中原文化,如刘贼元海,如拓跋沙漠汗,焉知拓跋其部不是复慕我朝文化者?圣人有言,以夷教化,亦是功德。”

    “魏武略九州,亦以乌桓铁骑,则功成。兵器乃凶物,可伤人,亦可自伤,其用皆在其法。魏武,豪杰,用之正,则为防身利器,攻杀敌寇,建不世之业。我等虽才略不及魏武,但亦可踵之前迹。”

    又出言宽慰,“再者,诸卿不必忧虑,今之事尚在商谈之中,未有定论。况且时过境迁,吾等皆久居洛阳,不知如今之变。想刘刺史提议此事,也必会弄清楚是否可行。”

    “听诸卿之议,有何嘱托,我等皆可叫来信使,细托付之。就此事而言,可先着刘刺史细访拓跋部落之事,再图结盟。”

    “诸卿以为然否?”

    闻言,高光于是再道:“陛下英明!老臣顿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臣所虑者,实乃杞人忧天。今尚有胡虏未去,当想尽一切办法,安能因噎废食、因言废事?臣愚钝!”

    司马炽听他言,怕他心中有挂碍,于是道:

    “高卿,不必如此自责,何至于此!卿之本意,朕与诸卿皆知之,卿一心为公,所虑者所言者,皆当其道。”

    “不因畏惧出错而出言,不因害怕被驳而谏诤,此乃忠贞之行。朕欣喜诸卿皆能如卿,当此类臣子。”

    “朕新即位,才略不彰,皆诸卿辅佐,方能应对天下。朕曾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诸卿皆为朕之人镜!”

    司马炽赞言滔滔不绝,夸赞了一下,给他个台阶下。又给众人一个口头表扬。接着便打算解决话题。

    心中想到高光刚刚故事中提到的卫?。

    于是又道,“刚闻高卿言成公旧事,朕闻之唏嘘。成公乃我朝名臣忠士,晚年却遭横祸,匪类构陷,几尽绝嗣。这是朕司马家之大过。”

    “朕听闻成公幸余二孙在世,卿等可知二人近况?”

    这一转换话题,便将众人注意力调转过来。

    一直插不上话、无聊欲死的礼部尚书何绥听到此问,双眼一亮,当即抢话开口道,“卫公二孙,臣知之。长孙卫?,次孙卫?,如今皆在家闲居。”

    “此二人皆长水校尉卫恒之子,?文才非凡,精书法,传继其父所学。?才更甚于父兄,人称玉人。湘州刺史王平子曾与其谈,辄叹息绝倒。时云‘卫?谈道,平子绝倒’。”

    “?妻父为前尚书令乐彦辅,天下名士,有海内重名,议者常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言二人。”

    王平子就是王澄,字平子。乐彦辅即乐广,是典故“杯弓蛇影”的主人公。

    何绥洋洋洒洒,介绍一大堆溢美之词,又是拿重臣名士比较,恨不得一下子就勾起皇帝的爱才之心,希望能重用二人。

    他这般急切,看在众臣眼里,皆知其中奥妙。

    何绥叔父何邵为卫氏儿女亲家,其女嫁给卫?长子卫密。然而当贾后、楚王玮构陷卫?时,带队收捕卫氏满门的就是清河王遐及何邵。

    卫?次子卫恒当时不在家,听闻家变,忙赶回,爬墙找到何邵,向他问具体情况。何邵知道卫氏危难在即,且不说劝卫恒逃走,更是连情况都毫不言明。

    于是卫恒在不了解其势危机之下,回到家中,正碰上收捕之人,于是被害。

    何绥之所以这么着急,就是要弥补这一家族名誉上的瑕疵。所以急着表荐卫氏二子,借以用功抵过。

    卫恒正是卫?和卫?的父亲。卫?平反后,卫恒被追赠为长水校尉,兰陵贞世子。其与父亲卫?一样,亦是西晋有名的书法家。

    卫氏一门四代,在魏晋这段历史上,是有名的书法世家。卫?其父卫觊在三国曹魏,名声比肩钟繇。卫?草书与索靖齐名,习得书圣张芝之韵。之后又有其子卫恒、其族孙女卫夫人。

    卫恒官位不高,但其生前参与了汲冢竹书的校对、整理。汲冢竹书的发现,可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后世还有研究者,对其大书特书。

    近来,司马炽一直没有时间关注汲冢竹书这件事。但也留了心,如今有了印刷术,希望能尽最大努力予其传播,不使其于后世失传。

    至于卫夫人,后世更加有名。其教导、影响书圣王羲之,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典故。不光如此,其也给夫家带去了书法影响。

    司马炽偶然之间,打探过她的消息。卫夫人名烁,乃如今江州刺史卫展之女。卫夫人嫁至江夏李氏,其夫亦名李矩,八王之乱中做过江州刺史。现已早逝。

    李矩之兄李重乃昔日名士,性格刚毅,时常上奏反驳弊政,做过平阳太守。赵王伦摄政时,为收买人心,就大肆任用选拔名士。擢李重为左长史。

    李重知赵王伦有僭越称帝野心,于是以患病为借口,不奉征辟。但司马伦不停逼迫,李重忧愤之下,真患病而死。

    卫夫人孀居,有一子李充正值幼年。司马炽前世好奇时,因王羲之故查过关于卫夫人的文章。其子李充与李重之子李式,后来都在其影响下,成为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李充还是东晋文学家。

    唐朝时,江夏李氏还出现过书法家李邕。

    听完何绥话里话外露出的意思,司马炽微微一笑,于是唤出缪播道,“缪卿,卫家二子,忠臣之后,又有盛名才略,可征之为朝效力。卿稍后与朕禀报他二人的合适安排。”

    缪播忙应承下来。

    这千金买马骨的事情,司马炽做起来很欣然。卫?和卫?是如今名士,特别是卫阶,后世仍留名,可见其甚。司马炽在这个时代已亲眼目睹名士的恐怖,很清楚这些名士如卫阶这样人的价值。

    更何况他们二人身上又挂有忠义、世家等等身份。有治政才能,就授予他们重用,没有,也有很多清要闲职等着他们。重要之处,还是在于借任用他们,表现自己这个皇帝的声望。

    其实他早就知道卫氏兄弟赋闲在家。之前司马越加封封地时,其中有一处兰陵,就是卫氏的封地。卫?被追赠为兰陵郡公,卫恒追赠为世子。卫?为卫恒长子,现在袭爵,于是接管兰陵封地。

    但兰陵靠近东海,于是司马越想扩大自己的封地,就将卫?迁为江夏郡公,增加食邑至八千五百户。

    或许,也就因为这个缘故,司马越南行时,卫氏兄弟没有跟着一起。作为没有跟司马越一起走的名士,其兄弟俩早就入他眼中。

    而且二人之母乃太原王氏王浑之女。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各家族脉络相连,交错交织,给予他们取得既得利益,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是一个很划算的事情。

    司马炽现在也十分能感受到当初西晋代魏,为何要各项举措收买世家的良苦用心了。

    之前之所以没有起用他们,一来没有合适由头,没有由头就去做,难以成风闻,影响就小。小影响,不值得他去做。加上世家的巨大弊端,支出收获不成比例,没道理要做。

    而如今,这次议事阴差阳错将这事摆到明面,这样一传出,势必成一件口口相议的鼓舌趣事。很符合利益最大化!

    而且司马炽即将准备出巡,中枢若是没有稳定的框架支撑,恐怕一步走错,就要生起事端。

    司马越南行时,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其完全不带宗室玩。所有想跟着他走的宗室,都被其推脱。

    现如今这些宗室都聚集在洛阳,司马炽不得不万分小心,免得他们出幺蛾子。

    有这些世家、重臣、名士暂时搭成一个朝廷框架,他的正统名义就会慢慢坐稳。

    缓和气氛后,司马炽便再次出言,将众人刚刚表态商议的意见,进行汇总。最后拍板,答应刘琨所有提议的条件。但也唤来使者刘希,对其耳听面命,进行嘱咐。

    又着王延将府库剩余清点整齐,同时让其去皇家内帑看看,想办法筹集尽量多的可用物资,提供给晋阳方面。

    皇帝发话,王延再憋闷,也没办法。又见皇帝将自己腰包都掏出,更是没话说。

    众臣见陛下下定决心,也一一表态赞同,没有提出异议。议了这么久,陛下没有一言堂。最后陛下所做出的决定,也都很尊重自己等人意见,陛下如此给面子,他们心里也都很舒服。

    自此,晋阳之事,算是宣告暂告一段落。决定已下,后续就是行动。只是它给洛阳中枢所带来的影响,才开始发酵。同时,也给天下大势灌注新的力量,使其再次转动起来。

    \"\">西晋为君\"\"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