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红鸾记 > 第一百〇二章海塞引左李之争 商斗决胡盛之…

第一百〇二章海塞引左李之争 商斗决胡盛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前文说了李鸿章在水陆两军重用的将领,这两个将领均是他的安徽老乡。

    下面我们再说一下李鸿章在他的洋务运动和外交生涯中重用的两个人。

    一个是李鸿章的干儿子盛宣怀,一个便是他的过继儿子李经方。

    盛宣怀乃是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人,其父盛康任湖北盐法道,与当时先后担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湖北布政使严树森曾经有深交。

    胡林翼在前文中已备述,不再多说。

    严树森乃是胡林翼一力举荐,二人都是经世派著名人物,军务、吏治严明整饬。

    故盛宣怀少时受胡林翼和严树森影响颇深。

    他父子二人也是经胡林翼的介绍,认识了李鸿章。

    清同治九年(1870年),入李鸿章幕,协助李鸿章办洋务。

    大约就是在此期间,盛宣怀认李鸿章作了干爹!

    其间受到李鸿章的赏识,第二年就已升到知府的官级。

    1875年李鸿章又委派盛宣怀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盛宣怀又开始办理矿业。

    清光绪二年(1876年),盛宣怀在湖北广济盘塘设立\"开采湖北煤铁总局\",雇英国矿师郭师敦查勘湖北煤铁矿藏。

    清光绪三年(1877年)七月,郭师敦等勘得大冶铁矿。

    十一月盛宣怀赴黄石港会同大冶知县林佐等对铁山土地产权,进行详勘。

    又自民间购得部分铁山土地产权,准备在黄石港东吴王庙旁(今沈家营)设炼铁厂,后因经费难筹,李鸿章未批准。

    清光绪五年(1879年),署天津河间兵备道。

    清同治十年(1871年),畿辅大水,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捐助衣物粮食,由盛宣怀购买并运到天津散发,这是盛宣怀第一次从事福利事业。

    河北水灾时,盛宣怀与父亲盛康一起参与赈灾工作,曾到江苏、上海一带募捐钱物,收效颇大,因此他才有把握向李鸿章要求增加一万两赈款,\"回南劝捐,如数归缴\"。

    清光绪三年至四年(18771878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一带遭受极其严重的旱灾,史载饿殍达一千万人以上,被称为\"丁丑奇荒\"。

    李鸿章时为直隶总督,正处重灾之区,赈灾工作十分繁重。

    他在天津设立了直隶筹赈局处理赈务,盛宣怀以候补道的身份参加该局工作,于1878年5月,被派往献县主持赈灾。

    光绪五年,为了解决河北特大旱灾后遗留下来的为数众多的孤儿寡妇的抚养问题,盛宣怀秉承李鸿章的旨意,在天津设立一座名为\"广仁堂\"的慈善机构,其创办者和董事多为\"南省助赈绅士\",如王承基、吴大澄、经元善、郑观应、李金镛等。

    1870年,盛宣怀开始在陕西协助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防剿\"回民起义,实际担任李鸿章的秘书。

    他十分勤勉,据说\"盛夏炎暑,日驰骋数十百里\"而不畏劳苦,当然,其才能也开始崭露头角,据说草拟文稿有\"万言立就\"的功夫。

    不久,天津教案发生,列强陈兵海上威胁清廷,李鸿章及其所部淮军从西北调往直隶拱卫海疆。

    盛宣怀亦步亦趋,随李氏赴天津。

    熟知军务的他很快被李鸿章任命为会办陕甘后路粮台,又在淮军后路营务处工作,往来天津上海等地采办军需。

    在李鸿章控制的庞大事业中,盛宣怀参与最多的是筹办洋务企业和外交事务。

    1874年,盛宣怀在李鸿章指示下参与买回吴淞铁路的谈判。

    英国人修建一条自上海到吴淞的全长14.5公里的窄轨轻便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商用铁路,但英人不告而修引起清政府的不满,进而与英国展开外交干涉,最后由盛宣怀等人出面办理,以28.5万两白银将这条铁路赎回拆毁。

    这种行径在现在看来十分古怪,盛宣怀也觉得十分可惜。

    这一外交交涉的结果无疑显示清政府当局的颟顸,其过程却颇能显示盛宣怀的才干。

    李鸿章由此给他\"心地忠实,才识宏通,于中外交涉机宜能见其大\"的评价。从此,但凡李鸿章办理外交,盛宣怀多随侍在侧。

    可以说,盛宣怀如果没有拜李鸿章为干爹,他的事业一定不会那么顺利。

    当然,盛宣怀自己也挺争气。

    他积极参与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包括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等。

    说到盛宣怀,不得不得到清末一位非常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原名胡光墉,其字为雪岩,因此又叫胡雪岩。

    胡雪岩生于公元1823年,去世于公元1885年,是中国近代时期著名的徽商和红顶商人,其财产可以“富可敌国”形容。

    胡雪岩早些年开创胡庆馀堂中药店,后来依附左宗棠,为左宗棠筹办军饷器械,创办福州船政局。

    可以说,在左宗棠打赢的那些战役中,都有胡雪岩的功劳在。

    胡雪岩与盛宣怀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

    胡雪岩的后台是左宗棠,盛宣怀的后台是李鸿章,而左宗棠与李鸿章有极深的矛盾。

    这就是胡、盛争斗的缘由。

    盛宣怀采用了直击要害的手段,使得胡雪岩的财富大厦在短时间内迅速倒塌,一败涂地。

    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胡雪岩每年都要囤积大量生丝,以此垄断生丝市场,控制生丝价格。

    盛宣怀通过掌握胡雪岩买卖生丝的情况,大量收购,再向胡雪岩客户群大量出售。

    同时,收买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让他们不买胡雪岩的生丝,致使胡雪岩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

    胡雪岩向汇丰银行借了650万两银子,定了7年期限,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50万两。

    次年,他又向汇丰借了400万两银子,合计有1000万两了。

    这两笔贷款,都以各省协饷作担保。

    这时,胡雪岩历年为左宗棠行军打仗所筹借的80万两借款已到期,这笔款虽是帮朝廷借的,但签合同的是胡雪岩,外国银行只管向胡雪岩要钱。

    这笔借款每年由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照理说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就会把钱送给胡雪岩,以备他还款之用。

    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李中堂想让你迟一点划拨这笔钱,时间是二十天。\"邵友濂自然照办。

    盛宣怀已事先串通外国银行向胡雪岩催款。

    这时,左宗棠远在北京军机处,来不及帮忙。

    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将他在阜康银行的钱调出80万两银子,先补上窟窿。

    他通过内线,对胡雪岩调款活动了如指掌,估计胡雪岩调动的银子陆续出了阜康银行,趁阜康银行正空虚之际,托人到银行提款挤兑,人们纷纷提款。

    挤兑先在上海开始。盛宣怀在上海坐镇,自然把声势搞得很大。

    上海挤兑,胡雪岩让总管高达去催上海道台邵友濂发下协饷。

    邵友濂却叫下人称自己不在家。

    胡雪岩这时如梦初醒,想到了发电报给靠山左宗棠求救,可电报又被掌握着电报局的盛宣怀扣下了。

    第二天,胡雪岩见左宗棠那边没有回音,亲自去上海道台府上催讨,邵友濂避而不见。

    胡雪岩只好把他的地契和房产押出去,同时廉价卖掉积存的蚕丝,希望能够挺过挤兑风潮。

    不想风潮愈演愈烈,各地阜康银行门前人山人海,银行门槛被踩破,门框被挤歪。

    虽然,最后左宗棠也出马挽救胡雪岩,按簿查询对账发款,可此时大势已去,一代首富胡雪岩最终破产,惨死于一个荒郊野外的小屋里,成了李鸿章与左宗棠矛盾的牺牲品。

    胡雪岩死后,盛宣怀少了一个有力的竞争者,事业蒸蒸日上。

    那么,究竟左宗棠与李鸿章有什么深仇大恨,要致胡雪岩于死地呢?

    前文曾说过,在剿灭太平军的时候,李鸿章怕得罪曾家兄弟,不敢抢功,然而坐视天京战役迟迟未决而按兵不动,朝廷对李鸿章的意见很大,李鸿章忽然就转而攻击左宗棠的战场浙江,一下子惹恼了左宗棠!

    后来二人在剿捻的战场上再次发生了分歧,左宗棠战西捻军,李鸿章战东捻军,不意西捻军逃至李鸿章战场,李鸿章就指责左宗棠指挥战斗不力,二人在朝堂上就争吵起来了。

    在朝堂上,左宗棠和李鸿章政治立场对立的主要原因还不是这两个小小的矛盾。

    左宗棠、李鸿章两人的正式交锋则是众所周知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当时的中国面临帝国瓜分,沿海和边疆都领土告急,尤其是俄国占领了伊犁,于是1874年清廷要求各位重臣就塞防与海防各抒己见。

    重臣们的意见主要分成两派,一派以李鸿章为首,认为海防是国防中心。

    李鸿章在长达九千字的《筹议海防折》中提出“放弃新疆,专务海防”的主张,认为新疆是中国的手脚而东南沿海则是中国的心脏,“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腹心智大患愈棘”。

    另一派则以左宗棠为首,提出“海塞并重”,新疆绝不能放弃,因为“保新疆之所以保蒙古,保蒙古之所以卫京师”,并在奏折中主动请缨率军西征。

    最终,左宗棠用他的见识和担当说服了朝廷,做出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决策。

    在左宗棠率军平定回乱、收复新疆过程中,与不计私怨鼎力支持的曾国藩不同,李鸿章对左宗棠多有掣肘。

    如为凑齐收复新疆的军费,左宗棠上奏朝廷筹借洋款1000万,朝廷要督办台湾钦差大臣沈葆桢“代为筹借”。

    主张“海防”重要的沈葆桢不太愿意,李鸿章也写信给沈葆桢以支持,说左宗棠让别人“代为筹借,能不另有所谋?”

    左宗棠为缓和冲突,主动提出借款减少到400万,但清廷还是坚持1000万借款,李鸿章为此又找到军机大臣文祥质问。

    收复新疆后的左宗棠劳苦功高晋升为“二等恪靖候”,并以东阁大学士头衔入朝进军机处,成了朝中重臣,也成了李鸿章的头号对手。

    在李鸿章回老家“丁忧”时,位高权重的左宗棠将李鸿章派系的官员打击了一番,或开除或贬谪。

    “丁忧”期满后的李鸿章对此非常恼火,决定以牙还牙,便拿胡雪岩开刀,“倒左必先倒胡”。

    胡雪岩是左宗棠一手扶植起来的全国首富,从平定浙江太平军到收复新疆也给了左宗棠强大支撑,可谓是左宗棠的“经济基础”。

    左宗棠为主战派,李鸿章为主和派,并且因为李鸿章签订了不少的条约,所以受到左宗棠的憎恨和厌恶。

    左宗棠处处给李鸿章穿小鞋的时候,李鸿章也开始与左宗棠对立。

    在立场完全对立的情况下,盛宣怀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自然要帮助他在政治上取得成功。

    因为当时左宗棠出兵征战的大部分军饷,都是靠胡雪岩为其拼凑,所以盛宣怀将矛头对准了胡雪岩,并且抓住时机,将其一举摧毁。

    从另一个方面讲,一山不容二虎。盛宣怀和胡雪岩都是靠商业发展自己,两人自然都希望能一统江山。

    所以盛宣怀会将胡雪岩斗垮,也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盛宣怀将胡雪岩的商业帝国摧毁,并且他活的时间远远超过胡雪岩,但是在胡雪岩在今天的名气却比盛宣怀大,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虽然两人都是从商起家,进而步入官途,并且官商合一。

    但是历代文献中关于胡雪岩的资料记载比盛宣怀的要详尽许多。

    人们对胡雪岩更为了解,胡雪岩自然也就比盛宣怀名气大了。

    其次,从个人品性上来看,胡雪岩是纯粹的商人,并且一心为国家征战筹集军饷。

    而对于盛宣怀来说,通过从商使得自己能谋求高位,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况且盛宣怀晚节不保,世人谈论他的自然也就少了。

    最后,胡雪岩个人的经历比较有积极性,比较符合当今宣传的道德规范。

    胡雪岩的死导致左宗棠和李鸿章撕破了脸,两人从此势同水火。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