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生于湖南长沙府湘阴县左家?F。
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他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
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
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而且涉猎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这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
1830年(道光十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并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贺长龄以国士见待。
其弟贺熙龄则是左宗棠当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熙龄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1831年(道光十一年),左宗棠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
1832年(道光十二年),左宗棠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
科场失意,左宗棠未能沿着正途入仕,但他由此更加潜心经世之学,其志向和才干也得到了包括贺氏兄弟在内的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崇。
同年,左宗棠与周诒端成婚。
1833年(道光十三年),左宗棠首次进京应会试,与胡林翼在北京订交。写成组诗《燕台杂感》,涉及新疆形势。
左宗棠1835年(道光十五年),左宗棠再赴会试,录为湖南省第十五名,不料因超额而被撤下,仅取为誊录。
左宗棠不甘屈就,弃职返乡,在周夫人帮助下潜心舆地研究。
没有能够从科举入仕,成了左宗棠一辈子的痛点。
1836年(道光十六年),左宗棠在湖南醴陵主讲渌江书院期间,结识两江总督陶澍。
1838年(道光十八年)左宗棠第三次落第归乡,途中于南京拜见陶澍,陶澍主动提议让他的独子陶桄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
不久陶澍去世,左宗棠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至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在安化陶家任教八年,并协助料理陶家事务,期间他广读陶家藏书,经营柳庄,钻研农学、舆地,编成《朴存阁农书》,并对鸦片战争予以关注,提出\"更造火船、炮船之式\"等应对方针。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左宗棠返回湘阴柳庄。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湘阴大水,左宗棠赈济乡邻。
同年,胡林翼向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推荐左宗棠,但左宗棠因事未赴任。
1850年1月(阴历仍为道光二十九年),林则徐返乡,约左宗棠于长沙舟中相见,两人彻夜长谈,涉及古今形势、人物品评、西域时政(例如屯政、水利)等。
后来,林则徐还与人谈起这次会见,称赞左宗棠是不凡之才、绝世奇才,期许良厚。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
1854年(咸丰四年)4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
1858年(咸丰八年),在骆秉章的保荐下,左宗棠加四品卿衔。
1859年(咸丰九年),樊燮京控案发,左宗棠被迫于当年末、次年初离开骆秉章的幕府。
1860年(咸丰十年),在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
从此左宗棠开启了自己的征战生涯。
他一生所历经的重要战役主要是剿灭太平军和捻军,平定陕西甘肃的回族叛乱,收复整个新疆,协助伊犁谈判收复部分伊犁。
首先说一下剿灭太平军的战役。
他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1861年(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疏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太平军攻克杭州后,1862年1月清廷正式补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督办军务。
1862年(同治元年),左宗棠进军浙江,在随后的两年中,他在中法混合军\"常捷军\"、中英混合军\"常安军\"、\"定胜军\"的配合下,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1863年(同治二年)升闽浙总督。
1864年(同治三年)3月,左宗棠攻陷杭州,加太子少保衔,赐黄马褂。
1866年(同治五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
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此时陕甘的回民趁着太平军和捻军进入陕西的时机开始叛乱了,其初期的主要首领有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等。
同时在宁夏也爆发了大面积的****,其主要首领有马兆元和马化龙。
由于捻军、回军以及当地汉族起义军的活动,陕甘局势几近糜烂,而总督杨岳斌不能有效控制局势。
时逢西北事起,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左公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
1866年(同治五年)末,左宗棠动身,准备率领各军平定回乱,但因西捻军进犯陕西,加之左宗棠认为捻强于回,遂首先重点镇压捻军。
最终于1868年(同治七年)协助李鸿章剿灭了西捻军。
左宗棠在入京觐见时指出平定陕甘仍需五年时间。
1868年(同治七年)末,左宗棠进军陕北的延安、绥德、榆林一带,至1869年(同治八年)初先后逼降扈彰、董福祥等统领的汉族起义军。
随后他进兵董志原,大败盘踞和被驱逐于此的回民军,左宗棠并在当地推广代田法、区田法,努力恢复生产,并拨款救济饥民和归降者。
这时,左宗棠已认定盘踞金积堡一带的马化龙是回乱的罪魁祸首之一,遂派刘松山进攻马化龙的金积堡。
1871年(同治十年),肃清后方后,左宗棠进攻甘肃河州,当地回民军领袖马占鳌顽强抵抗,清军屡屡受挫,但始终坚持作战。
在左军的强大压力下,马占鳌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投降,所部被左宗棠编入清军。回民军的主力至此已经被消灭。
1872年(同治十一年),左宗棠派刘锦棠克复西宁,白彦虎等退入甘肃;他另派徐占彪进攻肃州,但肃州久攻不下。
同年,左宗棠驳斥朝中停造轮船的言论,并在兰州创办甘肃机器制造局(即兰州制造局)。
8月,左宗棠入驻陕甘总督驻地兰州。随着肃州克复,陕甘回变告终。
清廷着左宗棠以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赏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
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推动甘肃省与陕西省分闱乡试、分设学政,以免甘肃考生赴陕乡试之苦;他还推动西北茶政改革,镇压局部动乱。8月,左宗棠补授大学士,不久又补为东阁大学士。
而后就是新疆和伊梨之乱的平定!
864年(同治三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和同治陕甘回变,后者并且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出现了割据纷争,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
中亚的浩罕汗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于1867年(同治六年)建立\"洪福汗国\"盘踞新疆。
沙俄亦趁机于1871年(同治十年)7月侵占伊犁。
伊犁被攻占引起清廷重视,清廷命景廉、成禄等率军出关,并令左宗棠派兵进剿,因陕甘回乱尚未平定,左宗棠认为此时兴师远举,并非很稳妥的方法。
但他仍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1月派徐占彪进兵肃州。
1873年(同治十二年)3月,左宗棠致信总理衙门,指出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
如果乌鲁木齐城克复,再大兴屯田以保证长期后勤供应,安抚新疆各部族耕牧如常。
乌鲁木齐城形势既固,然后向国内外明示伊犁是我们国家的边疆,尺寸不可让人!
若外交失败,不得已与俄军交战,清军亦未必不能够胜利!
这样,左宗棠提出了先安定新疆回部再准备收回伊犁的方针。
左宗棠此前已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
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并由广州、浙江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造出大量武器,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
左宗棠事先命西征军前锋部队统帅张曜,驻军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
1876年(光绪二年)一年收获粮食5160余石,基本上可以解决该部半年军粮所需。
此外,左宗棠广设运粮台站,并于官运之外借用民力,节节转运。
1876年(光绪二年)1月,开战在即,各省积欠陕甘军费已达2000余万两,只靠各省关协饷不能解决军费。
左宗棠援引沈葆桢为台湾防务借款之旧例,请求借洋款一千万两。
不料遭沈葆桢反对。
几经波折,清廷最终下诏,令户部拨款200万两、各省协饷300万两,准左宗棠自借洋款500万两。
但经费仍为不足。左宗棠后又曾于1877年(光绪三年)、1878年(光绪四年)、1881年(光绪七年)三次为西征军借洋款,总计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至1881年(光绪七年)间向洋商借款1375万两,另向华商借款846万两。
这其中就有一大部分是由胡雪岩支援或是作保贷的款。
1876年(光绪二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正式出兵。
左宗棠坐镇肃州,命刘锦棠、金顺分兵两路,先后率师出关。
考虑到饮水困难,他把大军分作千人一队,隔日进发一队,刘锦棠走北路,金顺走南路,到哈密会齐。
很快,刘锦棠的前锋部队,占据了距离乌鲁木齐只有不足三百里的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县)。
8月,刘、金两军协力,经激战攻下乌鲁木齐收复乌城。
随后,金顺进占昌吉,荣全在刘锦棠协助下攻克玛纳斯城。
至此,北疆荡平。
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是南疆的门户,对战局影响甚大。
左宗棠告诫刘锦棠不要急于进兵;他并布置三路进军计划,促金顺留守乌城,而以刘锦棠为前线总指挥。
1877年(光绪三年)4月,刘锦棠出兵,迅速收复达坂城和托克逊城。
徐占彪与张曜在盐池会师,攻克吐鲁番门户七克腾木。
阿古柏逃往焉耆,留其幼子驻守库尔勒为其垫后。
不久,刘、张、徐三军合击,又收复吐鲁番。
阿古柏一看通往南路的门户打开,自知大势已去,乃服毒自杀(一说被毒杀)。
阿古柏的长子胡里为争权夺位杀死其弟,率领残部逃往喀什。
白彦虎率领余众逃窜到开都河一带。
同年8月,大军从正道向西挺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
12月间,刘锦棠进军,先后收复喀什噶尔(17日)、叶尔羌(18日)、英吉沙尔(24日),阿古柏的长子胡里与白彦虎逃往俄国。
1878年1月2日(农历仍为光绪三年),和田克复。
至此,这场由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之乱乃告平息。
见此情景,住在山中的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十四个部落,争相内附。
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清廷嘉其功,诏封二等恪靖侯。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此时,沙俄又和土耳其发生战争,金顺建议乘虚袭取被沙俄霸占的伊犁。
左宗棠认为师出无名,反遭其谤,留下不打。
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乘阿古柏侵占新疆之机,派兵侵占了伊犁,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但当时沙俄因克里米亚战争,比较虚弱,其驻华公使不得不在照会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时说些外交辞令,称占领伊犁是为了安定边疆秩序,等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服之后,当即交还。
沙俄判断清军根本不可能收复新疆,想要就此把伊犁赖在手中。
但不料清军果真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被落了口实!
左宗棠借此强调俄方有归还许诺在先,所以要先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伊犁问题。
1879年(光绪五年),在沙俄的威逼下,崇厚签订《里瓦几亚条约》。
左宗棠闻讯,向清廷陈奏分析利弊,并痛心地说:若是我们武力不行,不得已才需要割地赔款求和,如今我们武力强劲,打仗占优势,为什么要屈服于沙俄,把伊犁让给他们?!
\"清廷被说服,于是治崇厚罪。
1880年(光绪六年),清廷派曾纪泽出使俄国,重议条约。
与此同时,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方向挺进:命金顺部出精河为东路;命张曜部驻特克斯河畔为中路:命刘锦棠部出布鲁特游牧地为西路。
左宗棠认为\"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遂携棺材由肃州出发入疆,坐镇哈密亲领后路声援,并表示收复伊犁血战到底的决心。
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曾纪泽与俄方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
较之《里瓦几亚条约》,中国虽赔款增加,并仍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之领土,但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在领事等问题上也收回一些利权。
左公在此条约签订之后,一度很沮丧,他认为自己一片雄心壮志,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抗衡,完全可以将伊犁收回,可是最终只收回了一带荒地,而且还增加许多赔款,真是得不偿失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