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红鸾记 > 第一百〇四章莫将前途问苍天 自古英雄出少…

第一百〇四章莫将前途问苍天 自古英雄出少…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年已四十,膝下无子,将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李经方过继为嗣。

    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生嫡子李经述,仍以李经方为嗣子,称之为大儿。

    光绪三年(1877年),李经方与李经述在天津直隶总督衙门读书,李鸿章委托洪汝奎为他们代聘名师,潜心科举。

    后还随朱静山、白狄克学习英文,极得李鸿章的喜爱。

    当年少诚蒙严县令推荐想要进京拜访他时,他还随李鸿章在天津读书,连个举人都还不是。

    直到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李经方江南乡试第38名举人,分省补用知府。

    考中举人后,捐钱以知府分省补用。但他未到外省候补,留在北洋大臣衙门,随李鸿章襄办外交事宜。

    十二年(1886年)夏,随驻英钦差大臣刘瑞芬赴英,担任参赞。充任出使美国大臣参赞官,分省补用道,加二品顶戴,赏戴花翎,江苏补用道,军机处存记。

    此是李经方31岁,只不过是个举人身份,未有尺寸功劳,平步青云升至二品参赞官。

    李经方,盛宣怀,叶志超和丁汝昌便是李鸿章的肱骨栋梁,且看看这四位今后的表现吧!

    水师中还真有一位值得用民族英雄来称谓的名将,就是邓世昌。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九日),邓世昌出生于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

    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曾经在广州及天津、上海、武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

    因邓焕庄与妻子郭氏饱受世道黑暗和战乱之苦,殷切盼望邓氏家业昌盛,就给他们的独生子起名为邓永昌。

    然而家业兴旺谈何容易,离不开时势和国运的大环境,故知情达理的邓焕庄又将其子改名为邓世昌,字正卿。

    邓世昌从小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在家乡以优异成绩学完小学学业。

    邓焕庄觉得,无论将来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还是从事别的事业,都必须学习洋文,进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

    这在把英语当作\"蛮夷之语\"的当时来说,是惊世骇俗的。

    当他携世昌到了上海之后,先让他进了教会学校,师从欧洲人学习英语、算术。

    世昌接受新知识能力很强,学业上进步极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与洋师对话,并能看阅英美原版书籍。

    洋师对他赞赏有加,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

    1867年(清同治六年),沈葆桢出任福州马尾船政大臣,同时开办前学堂制造班和后学堂驾驶管轮班。

    学堂开始招生,生源主要为福建本地资质聪颖、粗通文字的16岁以下学生,后由于生源不足,招生一直扩展到广东、香港一带,并将年龄要求放宽到20岁以上。

    邓世昌得知此消息后立即禀告父亲,要求报考。

    开明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邓世昌回到广州,参加考试,成绩优秀,顺利考取驾驶专业。

    当时参加报考的学生,家境贫寒之士占大多数,其次是受到外国影响的家庭和商人子弟、外国学堂学生。

    报名者必须将三代名讳、职业、保举人功名经历填写保结,并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甘结。

    驾驶专业学生除学习英语、数学外,还学习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和地理,经五年堂课学习后毕业。

    1871年(清同治十年)邓世昌从军后第一次回广州家乡探亲。

    堂课教育,仅是海军教育的第一步。

    要成为合格的海军军官,需经练习舰的实习。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邓世昌和其他同学一起登上\"建威\"练船,开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海上远航。

    这次航习,先后到达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历时四个月。

    海天荡漾,有时数日不见远山,有时岛屿萦回,沙线交错。

    练习舰需要经受住各种考验。

    去时由教员躬督驾驶,各学员逐段眷注航海日记,测量太阳和星座的位置,练习操纵各种仪器。

    返航时学员们轮流驾驶,教师将航海日记仔细勘对。

    经过二年舰课实习后方能毕业。

    邓世昌在船政学堂攻读五年,自始至终,奋发学习,自强不息,各门功课考核皆列优等。

    无论是风涛、沙线、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这些课程,还是中外交涉写作公函,无不研究精通。

    尤其是在随\"建威\"练船到南洋的实习中,表现出实际驾驶、管理舰船很高的素质和技能,深得外教的好评。

    再加上邓世昌年龄在同学中偏大,比较稳重和老练。

    正因如此,沈葆桢很看重他,称赞他是船政学堂中\"最伶俐的青年\"之一。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2月,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输船大副。

    船政学堂培养的军官开始指挥军舰,这是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开辟了院校教育的先河。

    1875年(光绪元年)正值日本侵略军窥台湾、澎湖、基隆诸隘时,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巡守海口,获升千总。

    1877年(光绪三年)2月,代理\"扬武\"巡洋舰大副。

    3月,福州船政局首次派学生去英国和法国留学,根据邓世昌的全面素质和表现,完全可以选入出洋留学之列,只是因为带船人才紧缺,才让他在国内风涛海浪中锤炼。

    事在人为,邓世昌虽未正式出国学习,但他作为海军良将,素质是出类拔萃的,所以李鸿章等人几次派他出国去接收新舰。

    邓世昌在出国接舰过程中,抓紧机会,虚心好学,弥补了未在国外深造的缺憾。

    1878年(光绪四年)因\"海东云\"吨位较小,火力较弱,2月,沈葆桢调邓世昌任装备五尊前后膛炮的\"振威\"炮舰管带,并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

    后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他在执行守备任务时坚决果断,用兵有方,抑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1880年(光绪六年)年初,任\"飞霆\"蚊炮船管带。

    李鸿章为兴办北洋海军,派马建忠去考察、招收水师人才。

    马建忠奉命前往福建,听到了各方面对邓世昌的赞誉,并到邓世昌所带的\"飞霆\"蚊炮船察看,亲眼见到了兵船管理的井然有序,士卒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还多次与邓世昌交谈,对此马建忠给予很高评价。

    马建忠经考察后,向李鸿章汇报,并推荐邓世昌,说他\"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

    李鸿章也是识才之辈,同年夏天,将邓世昌调至北洋海军,任\"镇南\"蚊炮船管带。

    七月,\"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舰巡弋渤海、黄海,\"镇南\"舰途触礁,邓世昌沉着指挥,旋即出险,但后因此事故而被撤职。

    同年底,北洋水师在英国定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

    1881年(光绪七年)邓世昌十分珍惜赴英国接舰的机会,因为,他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服从水师初建时缺少管带的需要,就开始带船,未能到欧洲留学深造。

    此次到英国接舰,他努力学习加以弥补。

    他利用各种机会游历英国的著名工业城市,看到了机器大生产的宏伟壮观场面;他游历了英国海军的主要基地、港口,看到了一艘艘各种巨型战舰,领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是什么模样。

    他学习研究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规章制度和练兵之法,看到了北洋舰队在训练和管理上的巨大差距。

    他学习研究了英国海军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仔细寻找称霸海洋一个多世纪的秘密。

    他到了格林尼治,参观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这座旧日的王宫,如今是世界海军的圣殿。

    船史陈列室里模型铁舰、三桅帆舰,以至古老的单层甲板木船,浓缩了人类征服海洋和在海洋上进行过鏖战的历史。

    在回廊的墙上,他看到了英国历代海军将领的油画像,最著名的是曾数次击败拿破仑舰队和一举歼灭法兰西联合舰队、赢得特拉法尔加角海战胜利的纳尔逊。

    他还专程去过伦敦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俗称鸽子广场),瞻仰了海军名将纳尔逊高大而逼真的雕塑像。

    他认真考察西方海军情况,悉心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验,将这些军事装备和训练方法细心地加以研究,取其长,为己所用。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相较于丁汝昌而言,邓世昌虽然职位偏低,然而他却熟悉海战,了解战船,对海军军事技术和装备了如指掌,这为他以后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知识储备。

    胡永活进入水师后,正是在邓世昌的带领下学习水手和海军的各项技能的。

    虽然说永活身负重任,然而随着愈来愈多的接触,他对邓世昌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由衷地产生了敬佩和崇拜之心。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