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新生代农民儿女的故事 > 第123章 忆往事,龙树村的老队长(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龙树村的传说】第三季毛虫市长传奇

    第六十七章忆往事,龙树村的老队长(2)

    五十年代初,年轻的龙金寿被任命为龙树村的生产队长——生产大队长。

    龙金寿,他是龙村村第一位生产大队长。

    话说,三年的军队生活,把龙金寿锻炼得强健英武,他在军中,学得文化,长得见识,还成为党员。

    尤其,军营把他塑造出一身的奉献精神,塑造出一身的正气与美好品质。

    五十年代中期,龙金寿退伍回到龙树村,正赶上全国开展土地运动,他便积极地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农村大改造运动中,投入到热热烈烈的大生产活动中……

    五十年代,在县派工作组的亲临指导下,龙树村进行乡村干部选举。

    那时,二十多岁的龙金寿,以他热心集体事务,以他优秀的军人品质,以他对家乡建设的饱满热情,被乡亲们一致推举为龙树村的生产队大队长。

    想不到,龙金寿这生产队大队长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最初,龙树村与全国农村一样,深化土地改革,在党的政策指导下,在工作组的具体指导下,在龙金寿等村干部与老党员的努力工作下。

    龙树村各自然村很快建立了完善的集体经济,生产队模式顺利运行。

    曾经的地主老爷们,被没收土地、房产,中农们,主动交出不多的田地……

    从此,土地归集体所有,人人有田种,人人有房住,村民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任何新生的事物,开始,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弊端,不够完善。

    尤其是五八年,自然灾害,国家困难。尤其是大锅饭的弊端,暴露无遗。大锅饭这种生活方式,不适合广大农村。

    龙树村也是这样,有时饱吃,烂吃,很快粮食就接不上。于是,无粮时有人饿肚子,有人没得吃。

    于是,饥荒之下,农民自私的本性就泛滥,各种矛盾呈出。比如:有人以权谋私,偷食,多占集体食物。有人明偷暗藏,化公为私。有的多占多用,谋求私利……

    其实,这一切,只是为家人能吃饱吃好一点,那年代的情形嘛!

    随即,村干部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点,龙树村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迅速开始整改。

    龙金寿队长,对龙树村的整改工作做得又细又好。

    龙金寿说:“乡亲们不就是缺吃少穿嘛。所以,我们要设法发展生产,多产粮食。”

    幸好,上面政策好,下面都是乡里乡亲,有事好商量,好协调。

    随即,经过村干部与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到六十年代初期,龙树村农民的生产生活,趋于健康而完善,人们有吃有穿有住,人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热情,充满希望。

    此时,龙金寿队长,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了,他家庭负担重。

    可贵的是,龙金寿,他虽然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许多孩子,但他总是舍己为公,忘小家顾大家,他的精力,他的心思,全用在集体的事业上。

    龙金寿的妻子树仙,是同村一位老党员的女儿,对丈夫的工作全力支持,孩子她自己带,家务也不用丈夫操心,就是几块自留地,也是她默默地浇灌……

    每当夜幕降临,天上的星星在村庄上空闪烁,龙金寿大队长,不是与各村里的几个小队长,老党员,在公房里讨论村中事务,就是召开村民大会,学习“毛选”,商议田间生产……

    泥巴记得,公屋里煤油灯一闪一闪,一张张农民质朴的脸上,闪烁着欢悦的眼睛,呈现热情与期待的神态,农民们真诚地高呼红口号,浓浓的乡音,唱着东方红,太阳升……

    那时,天刚朦朦亮,水井旁村民们担水的叮咚声才平静,生产队长出工的哨声便在村庄传扬。

    村民们从各家各户走出,来到千年龙树下,等待生产队长分工。

    此时,龙金寿早蹲在龙树下,与几个生产组长,边吸着水烟筒,边安排一天的生产。

    随即,一组长带着十几个村民去积农家肥,二组长带着他的人员去打药,三组长领着队伍去松土除草……

    安排好社员的工作后,随即,龙金寿扛着锄头,巡行在龙树村的田野上。

    他走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观察着田地里的禾苗,判断着庄稼的长势,筹谋着怎样高产、稳产。他不时地放去水田里多余的水,不时地给田埂加固,不时地拔去田间杂草……

    几年来,在社员们的勤勤劳作下,在党员干部认真的管理下,田里的各种粮食作物,年年长势茁壮,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七十年代,龙树村各自然村,各小队小组,涌跃地,超额地交公粮,卖余粮;并且,家家户户粮满仓。

    一时之间,龙树村的村民,吃穿不成问题,温饱得到解决。龙树村,响应县政府的号召,派出不少村民,投入到n县的水库修建,公路修建……

    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集体观念增强,对新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似乎,龙树村的村民,被新社会,新时代镀上光辉的色彩。

    可是,那年代,尽管粮食丰产,村民的收入还是很低。一个劳动力,一天只有几角钱的收入。那时代,购穿购用物品,不是粮票,就是布票……

    那时,龙金寿生产队长,他就很有办法——改善村民生活的办法,他在思索,探索怎样才能使村民的收入增加,怎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

    七十年代中期,全国的口号:“实现农业现代化!奔向**主义!”

    可现实是:村民都在使用原始的锄头,镰刀,扁担……

    随后,县里给龙树村奖励了一台大型拖拉机,让村民们看到了机械的巨大作用……

    村民们想,多有几台机械就好了!

    能有耕犁、收割、播插、除草……的机械就好了,龙金寿队长心里暗想。

    他不仅想,还行动起来。他带领村民们,改造田地,把高低不平的耕地,改造得平坦。把弯弯曲曲的小块田,改造成大块大块的“条田”,以方便机械耕作。

    那年代,人们做点买卖,那是会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做买卖,人们不敢想,龙金寿队长也不敢想……

    正当龙金寿苦苦思索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增加村民收入的出路,寻找有效的办法时,走黑派龙鹏被下放到龙树村。

    那时,龙金寿队长对这位走黑派,非但没有歧视与斗争,反而是敬重与崇拜。

    他们本来的兄弟关系,却更亲密了。

    那时,龙金寿明着帮不了这位走黑派,但他在暗中,处处维护他,保护他。私下里,他向龙鹏请教发展生产增加村民收入的方法。

    那时,龙金寿采纳了许多龙鹏对农村生产的主张。

    于是,在各生产队长的带领下,龙树村片的自然村,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生产致富”活动。

    首先,发展集体养殖。

    根据龙树村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条件,大力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养鸭养鱼。其次,利用龙树村村民的特长,种植经济作用。

    曾经,龙金寿的妻子树芬,是养殖的能手,她从父母身上传承到许多养殖技术,她有丰富的养殖经验。

    于是,在龙金寿妻子的技术传授下,龙树村的各个自然村,建起了养猪场。

    当然,龙金寿的妻子树芬,她不但负责村里最大的养猪场养殖,还把她养猪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各村的村民。有时,她还亲自上门,一个村一个村的进行具体指教。

    一时之间,龙树村里,集体养猪,家家户户养猪。这样,养猪业发展壮大了,村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尤其是过大年,村里处处呈现杀年猪的欢乐景象。

    那时,各生产队,都养殖几百只黑山羊,几百头水牛,黄牛,几十匹马。

    这些牲口产下的粪便,是最好的农家肥,促进了粮食增产高产……

    龙树村,台山上,是一片一片的红辣椒,一片一片的党参药材。桃子挂满枝头,梨子压弯树腰。

    出产的产品,交给国家,剩余的,分给村民。当然,他们也想法变相地去销售一些。

    最难忘,农业学大寨。学大寨,正适合龙树村的自然环境。依山的村庄,正有大量的山地开发。

    龙金寿到大寨学习回来,便干劲十足地带领乡亲们干起来。很快,上千亩梯田里,烟叶茁壮,麦穗扬金……

    据说,那时的龙树村,一时成为举国第二个夕阳大寨,龙金寿队长,因此获得许多殊荣……

    忆往事,缅怀前辈的光辉事迹,

    此时此刻,泥巴的心里,是挥之不去的老队长形象,是烙印深深的老队长光辉。

    老队长那中等身材,精精瘦瘦,黄皮肤被太阳镀上乌亮。

    他常年,穿一件藏青色中山装,裤子不显黑就显灰,裤角上常是泥土,一身的灰朴朴。

    那热烈的社员大会,一幅欢乐的美好画面。夜晚,正堂的公房里,灯光明亮。正墙上,挂着一幅幅马、恩、列、斯、毛的画像。村里的男女老少,站的站,坐的坐,蹲的蹲,挤满公房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上,是欢悦的表情。

    那公房楼上,一处是村里年轻人,共青团的活跃场地,少男少女们,歌声朗朗,欢声笑语。一处是生产队的粮仓,粮食堆满,工具行行……

    那用水泥浇灌的大块晒场,是少年放飞的地方;是生产队的粮食铺得满满,金光灿灿……

    村民们家家户户有房住,有粮吃,村里人的生活,丰裕而美好。

    老队长的家里,一间木房,楼上楼下,楼下做饭,楼上住人,三个女儿,四个儿子,全挤在窄小的木楼里……

    泥巴此时的耳里,仿佛回荡着老队长大儿子大狗的吼叫:“爹爹,我是不是你儿子?

    我要去当工人,你为什么不让我去,不让我去?不让我去……”

    回荡着老队长大儿女儿喇叭花的哭喊:

    “爹爹,把名额给我,让我当工人去吧,为什么,你总把名额给别人……”

    老队长小女儿菊花的哀求:“爹爹,我求求你,求求你,让我去工作,我工作了,才配得上泥巴哥……”

    “唉!孩子们,让别人去吧,我们不能搞特殊呀……”

    好处总让给别人,总为他人谋利,为他人着想。

    这就是龙树村的老队长!

    此时,泥巴油然地向老队长致敬,

    他多么希望,希望龙树村镇,涌现许许多多像老队长这样的村干部啊!

    【作者题外话】:毫不夸张地说,生产队时代,确实有龙金寿这种朴实又正气的村官。

    也许,那时,人们只为有穿有吃,心灵单纯而美好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