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浪迹大宋 > 第15章 折扇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日上三竿,夜宿在樊楼的杨帆在张大宝粗暴的敲门声中醒来。虽然他酒量不错,加上本身又年轻,新陈代谢快,但连续两晚的宿醉,也让他隐隐感到有些难受。

    房门打开后,张大宝便迫不及待的挤进身来,探头探脑地环顾一圈后,便怒声道:“那小娘子呢?也忒不懂事了,竟不知来伺候二郎更衣洗漱,我找她说理去。”

    “别,老张你误会了,那小娘子昨夜就被我打发走了,并未在此过夜。”杨帆连忙伸手将张大宝拦了下来。

    昨夜酒喝多了后,张大宝自有老相好陈三娘陪着,更是给杨帆安排了个“年轻”貌美的小娘子,很年轻的那种,杨帆还真下不了手,而且还是单身汪的他对于爱情还有些美好的期待,便谢绝了这份“好意”,趁着脑子里还有一丝清明,就赶紧将人弄走了,搞得人小娘子一脸怨念地盯了他好一会儿。

    “二郎莫不是眼光太高,看不上人家?”张大宝有些惋惜地说道,不知是在惋惜杨帆没有把握机会春宵一度,还是在惋惜他白白浪费了一笔银钱。

    杨帆给张大宝倒了杯茶水,笑了笑,也懒得多做解释。

    洗漱完换好衣服,杨帆便跟着张大宝从樊楼离开,准备继续他的“京城之旅”。

    顶着炎炎夏日,牵着马漫步在京城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杨帆已经没有了昨天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而是融入了人群里,成了这繁华大千世界里的一份子。

    樊楼也是有午餐的,不过昨天吃了一整天的酒楼奢华大餐,杨帆觉得是时候换换口味了。缓缓走在京城街头,便能遇到各式名小吃,当街水饭、?讶狻⒁昂?⒓ρ既獾鹊扔τ芯∮校?安拼笃?帧钡难罘??灿龅接行巳さ谋慊峄ㄉ闲┬硇∏?瓷弦环荩?硎茏派嗉馍系拿牢叮?柿吮愦痈魃?阋?犹?下蚶蠢湟??ㄍ噶箍臁

    杨帆发现,大宋朝的市场上居然已经有了“报纸”。不过并不是官方出版的邸报,而是民间假托“朝廷报纸”名义而雕印与发行的“小报”,刊载的大多是“内探、省探、衙探”这些报料人提供的时政消息。内探即皇家大内传出来的消息,省探、衙探也好理解,是从尚书省,中书省,或者各级衙门传出来的消息。内容呢,包括“撰造之命令,妄传之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章奏”,还有“意见之撰造”,相当于后世的报纸评论。还挺有趣的,杨帆三两下看完了一份小报后暗暗评价道。

    走着走着,杨帆一直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感觉昨天就有了,直到他不经意间在街角看到了一家装修古朴典雅的周家扇铺,这才意识到,原来这炎炎夏日里,少的是一把折扇啊!后世各种影视剧中,折扇可是文人雅士必备之物,出门穿长衫,宽敞的衣袖里放上一把工艺精巧的折扇。需要时展开轻摇,与好友谈笑风生,微风拂动尽显翩翩风度。可在这大宋朝的街头巷尾,好像没有人拿折扇?

    难道是宋朝还没有折扇?杨帆带着疑问走进了这周家扇铺。

    “掌柜的,你们这没有折扇吗?”大致环顾了一眼后,杨帆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那种折扇,便开门见山地向店家问道。

    店老板名叫周一和,面相儒雅,五十多岁左右,留着两撇胡子,眼神精明,闻言思索了一阵后,很快便从后堂里拿出了几把不同款式的扇子,热情地从中拿出一把伸展开来,向杨帆问道:“公子要的可是这叠扇?”

    原来已经有了啊,杨帆有些失落,方才进来没看到折扇时,他脑子里灵光闪现,本想着要是大宋朝还没有折扇的话,兴许他还能趁机搞搞发明,在这炎炎夏日里赚上一笔钱财!

    杨帆拿起其中一把试了一下,虽然样式大小和后世常见的折扇略有不同,但功能是一样的,用时一样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方才听店家唤作叠扇?兴许是叫法不同而已吧。

    有就有了吧,赚钱的机会多的是,杨帆一边惬意地扇着风,一边笑着说道:“虽然简陋了些,不过这正是我要找的折扇,此高雅之物,掌柜缘何藏于堂后?”

    店家脸上有些不可置信,正欲开口回答时,一旁的张大宝有些尴尬地插话道:“掌柜莫怪,我这小兄弟初来乍到,对我大宋还不是很了解。”

    然后张大宝忙将杨帆拉到一旁,在他耳边轻声解释道:“二郎,此叠扇,执事仆从手中物也,难登大雅之堂。”

    咦?这折扇不是那些文人骚客的标配之物吗?怎么就成了仆人手里的玩意儿了?杨帆有些不解。

    原来如此,听了张大宝的话,店家这才收起了脸上的疑惑,将杨帆两人迎入店内坐下并奉上茶汤后,更是耐心地跟杨帆普及起了扇子的各种常识。

    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多为各种羽毛制作而成。到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宋朝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团扇又称宫扇、纨扇,自古以来便是常见的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

    大宋朝之所以流行团扇,一是可以遮面,“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这使得团扇深受闺房少女们的喜欢。其次,团扇可以题诗作画和刺绣。人们在团扇上面绘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精巧雅致,绫罗绸缎,工笔花鸟,刺绣缂丝。绘画与刺绣,逐渐使团扇变得越来越丰富、唯美,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而今,大宋朝顶级的扇子要数缂丝团扇。缂丝扇在团扇中是极其少见的珍贵品种,缂丝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造,形成的花纹犹如刀刻痕迹一般,故又称刻丝。缂丝有“织中之圣”的美誉,还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在上层贵族之中尤为流行。

    至于杨帆眼里的雅物,折扇,初名腰扇,滥觞于汉末,曾是王公大人的宠物。晋代,腰扇又称为叠扇,是上流社会男女通用的驱暑器具。有诗曰: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轻袖佛华妆,窈窕登高台。诗里的叠扇,就是折扇,是折扇在晋代的一个名称。而在大宋朝,折扇还有许多名称,如“折揲扇”、“聚扇”、“聚头扇”等等,不过人们大多习惯称之为“叠扇”。

    折扇的由来向来有几个说法:

    其一是源于东汉,因为《汉书》记载:“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驸马。”有人据此推断,便面是折扇。理由是“驸马”是扬鞭抽打马,所以才要合拢折扇才能赶马。不过有人认为,“驸马”是轻抚、轻拍,用来轻拍马的工具不一定是折扇。

    其二是源于东晋,其主要证据源于《晋书》卷二十九《文苑·袁宏》:谢安取扇赠袁宏,袁宏答道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由于后来折扇又有“仁风”的雅称,所以有人认为此处谢安所赠即为折扇。但是,文中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此处所赠为折扇。且魏晋时期,清淡之士盛行执麈尾(一种扇子)谈玄论道。

    其三是折扇在宋朝时由日本发明并传入,而后宋朝即开始自制。端拱元年,日本僧侣嘉因在汴京觐见了宋太宗,并献上桧扇二十把、蝙蝠扇两把,时称聚头扇或倭扇。

    折扇在大宋朝的生产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因多用山柿油涂于纸面做成“油纸扇”,不宜绘画,只供一般百姓使用;虽也有素纸“折叠扇”,但由于工艺不够考究,折扇扇骨少,扇面用纸也比较粗糙,也不宜题字作画,便只充当执事仆从手中物,还不曾为文人雅士所赏玩,因而尚未成为书画家染翰挥毫的对象。

    啊?杨帆有些尴尬,顿时觉得自己手里的折扇不香了,对比那些摆放在店里醒目位置上、精致小巧的缂丝团扇,他手上的这把折扇确实是有些过于“粗制滥造”了。

    这和他所想的完全不一样啊!在他的印象里,折扇是一种很有文化气息的东西,影视剧里的那些翩翩书生,手里拿着折扇,就让人感觉整个人很有气度。然而这折扇在大宋朝人们的眼里,却只是粗鄙之物,怪不得方才掌柜的在听到他说折扇高雅时露出一脸的惊讶。

    杨帆不知道的是,宋元时期虽有折扇,但其鼎盛时期其实是在明代,时值书画扇面再度兴起,以纸为面的折扇逐渐取代以绢为面的团扇。加上明朝永乐帝又大力推广,曾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从焉”,一时折扇大贵,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杨帆摇了摇头,有些苦涩地嘀咕道:“不应该啊,这折扇轻巧别致、携带方便,既可收拢藏于袖内,也可插于腰间,扇面亦比团扇要大,在扇风祛暑方面要更胜一筹。”

    “而且这工艺和材质问题明明就很好解决的,怎么就不流行呢?”杨帆百思不得其解。

    周家扇铺的掌柜博学多识,谈吐儒雅,不过亦是无法回答杨帆的这个问题。

    最终,杨帆还是买了一把精致且贵气十足、绘有秀丽山水的缂丝团扇,以及一把相对来说“朴实无华”的九股折扇。

    折扇一开一合,进退皆宜,杨帆就像是买了一件玩具,沿路不断把玩着。

    “老张啊,你别一脸鄙夷地看着我啊。”杨帆看到一旁的张大宝不时投来嫌弃的目光,便忍不住出声提醒道。

    张大宝以手扶额,叹息道:“二郎啊,我都给你说过了,此物粗鄙,大庭广众之下,你这岂不是丢人现眼之举?”

    “你可别瞧不起这折扇,将来此物定会大放异彩的。”嗖的一声,杨帆利落地收起折扇,而后信誓旦旦地说道,毕竟后世折扇的地位还是蛮高的。

    张大宝笑着摇了摇头,不与杨帆争辩,继续带着他逛街去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