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阅读 > 浪迹大宋 > 第21章 七夕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 https://www.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上举行,故名“七夕”。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于是七夕也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的这一首“鹊桥仙”更是流传千古。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发展到了宋朝,更是被官方给规范化了。太平兴国三年,宋太祖颁布:“七夕佳辰,著于式令。近代多用六日,实紊旧章,讹俗相承,未之或改。自今宜以七日为七夕,仍令颁行天下为定制。”七夕由此变成法定节日。

    大宋的“七夕”,是一个非常盛大而隆重的节日。节日的热闹气氛,从七月初一就已经开始了,乞巧市集出现,车马盈市,罗绮满街,商品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非常之热闹。

    七夕如此热闹,杨帆便没有再回城外庄园,而是住在了自己城内的那所宅院里。

    张玉兰姐弟俩已经按照杨帆先前的吩咐,买来了一些简单的家具和生活用品,虽然宅院整体上看起来还是略显简陋,但住人是完全没问题的。

    “你们这是?”院子里,杨帆指着铺了一地的书籍,朝正蹲在地上的姐弟问道。

    姐弟俩连忙起身行了一礼,姐姐张玉兰回道:“公子,这些书已经都晒过了,我和阿弟正收拾呢。”

    “晒书?”杨帆不解。

    一番打听后才知道,原来,大宋的七夕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晒书会”这种活动往往会由掌管图书的秘书省主持、开封府具体承办,让读书人在这几天里曝晒书籍。

    杨帆家里可没有什么书,地上的这些都是他买给姐弟俩读的,杨帆帮着把书收好,便带着姐弟俩一同出门逛街凑热闹去了。

    “震惊!强娶不成,美人血溅桃花扇!”张玉林朗朗上口。

    张玉兰当即揪着弟弟的耳朵,娇声斥道:“惊什么惊,小小年纪,说什么美人?”

    “哎,姐你先松手,这不是我说的呀,是小报上刊载的。”张玉林赶紧大声求饶,并不断挥舞着手上的小报。

    张玉兰一把抢过弟弟手里的小报,在上面快速扫视了一眼,很快便找到了这句话。

    “又是绯绿社?看来他们很重视这部新剧啊。”张玉兰若有所思地说道。

    “桃花扇”的首演时间定在七夕当天晚上,在杨帆的“友情指导”下,从七月初一开始,绯绿社便已经开始在东京城里进行各种宣传预热。不仅贴出了许多招子、纸枋等“海报”,还花费重金在广为流传的京城小报上刊载了许多“广告”,内容大多采用杨帆所提出的“震惊体”、“疑问体”等。

    震惊!白给的银子为何不要?

    一把扇子,竟误了卿卿性命!

    女子倾家荡产也要为情郎还债!

    才子佳人因何上演悲欢离合?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这些前所未有的新颖猎奇的宣传“标题”,果然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谈论。

    “有意思,女子为夫还债?”有人喝着茶眯着眼道。

    “岂有此理,竟还有人敢强娶民女!”有人义愤填膺,眼里有火。

    “希望佳人没有香消玉殒。”有翩翩书生为美人担忧祈祷。

    “俗套,定又是往常那些谈情说爱的套路,无趣。”也有人不屑一顾。

    不管怎样,“桃花扇”虽然还未开始公演,但在东京城里已经有了相当的热度。

    “他们家最近刊载在小报上的话都太有意思了,那新剧一定很好看。公子,七夕那天您带我和阿姐去看这桃花扇吧。”张玉林手舞足蹈地说道,一脸希冀的神色。

    这些天来,杨帆一向平易近人,待他们两人便如同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般,衣食住行有了保障不说,甚至还安排他们进私塾读书,姐弟俩已经和杨帆变得熟络起来。

    “没问题,到时候一定带上你们。”杨帆微笑着欣然答应。

    张玉林姐弟俩毕竟还是孩子,听到杨帆要他们去看演出,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激动和高兴,恨不得七夕马上来临。

    “公子,听说这剧要凭票入场的,周围很多人都说要去看,这票也不知道能不能买到。”张玉兰不无担心地说道。

    这当然也是杨帆的主意,他一改当前瓦肆勾栏里先到先得的惯例,让绯绿社提前定制了许多等级不一的门票出来,然后再雇佣“水军”“黄牛”等哄抬票价,炒作出“一票难求”的盛况,变相地给“桃花扇”带来了更多的人气和热度。

    逛着逛着,杨帆三人的手上多了不少东西,主要是街上新奇好玩的东西太多了,杨帆虽然大部分身家都投到了折扇生意上,但零花钱还是有的,花钱购物,乐趣无穷啊!

    东京城各大街市上几乎都有卖一种叫“磨喝乐”的人偶,是大宋人最喜欢的吉祥物,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最大的尺寸高为三尺,和小孩子身高几乎不相上下。“磨喝乐”制作精良,身材、手足、面目、毛发栩栩如生,而且也配有漂亮的迷你服装。比起后世那些“芭比娃娃”之类的手办,“磨喝乐”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地华贵漂亮。

    如此精美有趣的小玩意儿,杨帆自然得为自己和张玉兰姐弟俩买上几个,拿回家去还能当个摆设,美观而不失趣味。

    也不止杨帆在买买买,事实上,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在这七夕节的几天里都会康概花钱,置办各种时兴物品。

    用黄蜡制作成凫雁、鸳鸯、水鸟、乌龟、鱼等,彩画金缕,放在水里,称之为“水上浮”。好看,也是妇女求子的一种方式。

    在小木板上敷泥土,播粟米种子,让它们长成小苗,缀以田地、农舍、小人,成为村落的样子,叫做“?b板”。

    把瓜雕刻出各种花样,称作“花瓜”,精细巧妙。

    用油面蜜糖制作笑脸,叫做“果食”,花样百出,奇巧万端。如果购买一斤,里边就有一对披着甲胄门神样子的,叫做“果食将军”。

    把绿豆、小豆、小麦放入瓷器里边,用水浸泡,等到长出几寸长的嫩芽,再用红蓝色的丝线捆扎起来,叫做“种生”。

    所有这些东西,都在繁华街道中心,用彩色丝绸扎成的货摊上出售。

    七月初七当天傍晚,姐弟俩征得杨帆同意,在家中开阔的庭院里设下香案,案上铺一层楝叶,楝叶是楝树的叶子,楝树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高大乔木,暮春开花,深秋落叶,叶子有杀虫功效。楝叶是姐弟俩亲自摘的,就算摘不到,也买得到,价格特别便宜。

    楝叶上摆放瓜果点心,以示对牛郎织女的恭敬,只见姐弟两人穿上杨帆给他们买的新衣服,抬头看着月亮、北斗星,行跪拜之礼,开始向牛郎织女“乞巧”。

    弟弟张玉林将笔墨纸砚供在牛郎牌位前,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愿望,嘴里默念:“张玉林祈求牛郎,求您让我变得更聪明”。而姐姐张玉兰则是将针线筐供在织女牌位前,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愿望,嘴里同样默念:“张玉兰祈求织女,求您赐我一双巧手吧。”

    据说女子于这天晚上,捉了小蜘蛛,放在精致的金银小盒子里,第二天早上,打开盒子,倘若蜘蛛结成了密密的圆形蛛网,就叫“得巧”。

    赵师侠也填过《鹊桥仙》一阕,细撰大宋朝七夕佳节之风情民俗。

    明河风细,鹊桥云淡,秋入庭梧先坠。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花瓜应节,蛛丝卜巧,望月穿针楼外。不知谁见女牛忙,谩多少、人间欢会。

    在后世,人们将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联系起来,七夕更多的是被人们当作普普通通的所谓“东方情人节”来过,而且还跟一般的妇女、儿童没有什么关系,主要的活动也不过是男女朋友之间互相赠送些玫瑰花、巧克力之类的礼物,然后再一起吃个饭、看场电影之类的,如此而已。

    然而在大宋,七夕跟情人节可以说是毫无关系的,恰恰相反的是,大宋有句俗语:“七月七日,迎亲嫁女避节。”人们谈婚论嫁时,甚至还要有意避开七夕。

    牛郎与织女有情人终成眷属,却两地分居,天各一方,一年才能见面一次。尽管词人秦观一首传世名作《鹊桥仙》歌颂了七夕的浪漫,然而,这样的浪漫也只会存在于诗词当中罢了。问世间又有哪对情人愿意跟自己相爱的人分隔两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比起来,元宵节才更像是大宋人民的情人节。

    大宋的七夕活动倒是比后世精彩多了,杨帆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想不到大宋的七夕过得如此丰富、精细而且有趣。后世的生活无疑是要比大宋更加富足舒适的,然而这传统节日的氛围却远不如大宋,真该好好反思反思。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